孟令昌:“上山下乡”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2023-12-22 1139 0
作者: 孟令昌 来源: 红歌会网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许多人对此“讳莫如深”,实际上,上山下乡应该分成两个阶段,就是从1956年到1968年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1968年以后以插队模式为主,这也是借鉴苏联老大哥模式。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但受害于文化大革命,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上山下乡解决了三大问题:

  一是保持了国家的基本稳定。

  建国后,农民翻身成了主人,许多知识分子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年轻人崇拜的革命英雄主义,他们精力旺盛,折腾的劲头,革命的理论空前高涨,要让他们科学合理的释放出来,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从政治生态上来讲,搞资本主义复辟的势头不是没有,有些人隐藏的很深,好像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抢权、夺权的野心大的很,势力强得很,人数多的很;搞修正主义的人也有,伪装的很真,国家面临的形势并非一片大好,而是非常严峻,想想后来“八.三严打”,就知道非常时期,只能用非常手段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几乎任何人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非凡的人只有用非凡的办法去治理,必须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时局意识的人才能想出科学的办法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国家更大的动荡,危及新中国的稳定。

  二是厚植了人民群众之间的阶级感情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用劳动创造更伟大的劳动,从劳动中发现真理,与人民群众厚植阶级感情,实现人生价值。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国家不能没有向心力,人民不能没有凝聚力,社会阶级不能分层断面,每一个知青都是一部神奇的人生。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等,其内涵就是社会主义的初心,离开毛泽东思想和雷锋精神等,就会离开社会主义,就会离初心越来越远,就会抛弃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不能让先辈们的鲜血白流,这个教训必须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几百年来,中国人从苦难中走向辉煌,走向成熟。

查看余下4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