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示的来龙去脉
1964年9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陈莲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反映该院教学和演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毛泽东作了批示,肯定此信,指示解决她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批示中,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写信的背景
陈莲是在什么背景下给毛泽东写信的呢?
1964年,陈莲正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是音乐学系二年级的学生。她平时关心国家大事,爱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乐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她对当时正在兴起的革命现代戏怀有极大的兴趣,常就一些文艺问题与同学们热烈交谈,极为兴奋。她在想:京剧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走在了文艺革命的前列,音乐界怎么办呢?
恰在此时,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陆续来京,演出了《芦荡火种》《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红嫂》《黛诺》《红色娘子军》等37个内容全新的剧目。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这次观摩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京剧革命的伟大成果。毛泽东7月17日观看了《智取威虎山》,7月23日看了《芦荡火种》,8月10日看了《奇袭白虎团》,8月12日看了《红嫂》。每次看完演出,他都高兴地登台接见演员,合影留念。这些情况,都在第二天作为重要新闻广播、登报。与此同时,《红旗》《人民日报》都发了社论,热烈欢呼以京剧革命为标志的文艺革命的辉煌成就。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北京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后,接见演员赵燕侠、谭元寿等。
陈莲有幸观看了一些演出,听了广播,读了社论,兴奋得几乎难以成眠。同时,也促使她反复思考音乐的出路和学院的现状。她头脑中出现许多问题,令她困惑不解:为什么戏剧革命轰轰烈烈,音乐界却冷冷清清?为什么戏剧反映现实取得那么大的成果,而学院的教材、课堂却充斥着大量外国的、古代的曲目而缺乏时代气息?这种情况,符合周总理提出的文艺“三化”(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要求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的思路清楚了,办法找到了,她要给毛泽东写封信,反映学院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希望音乐教育也要革命化,跟上这热气腾腾的新形势。
起初,陈莲打算联合几个观点相同的同学,联名上书毛泽东。后来,她将此事向母亲孟启予谈了。其母是延安时期新闻战线的老同志,1938年入党,为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批播音员。建国后,担任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委、少儿部主任。1957年,她参加筹建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后任副台长。孟启予凭她多年的政治经验,向女儿陈莲谈了两点意见:一是可以向毛泽东写信,但内容要实事求是,看法不能偏激;二是别搞“联名上书”,以个人名义写,文责自负。陈莲接受了妈妈的意见。经反复构思、修改,又征求了几个可以信赖的老师和同学的意见,终于在1964年9月1日写成了致毛泽东的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