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阁:毛主席是怎样巧用内参来治国理政的?
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摸索和创造出内参报道这样一种独特形式, 并逐渐形成一套制度。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传媒体制和政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参毕竟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 曾经、正在并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胡乔木曾经应邀在哈佛大学做过一次演讲, 叫“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样决策的”。他谈到, 中国领导人通过很多途径获取信息进行决策,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就是各省各部门包括新闻机构提供的内参。确实, 作为中国特色传媒体制和政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参的角色不容忽视。毛泽东是运用内参治国理政的高手。那么, 内参这种有益的参考资料之创设和他有什么关系?特别是, 在一些内政外交等活动中, 他又是如何巧妙运用内参的呢?
毛泽东与内参的创立与演变:“此种内部参考材料甚为有益”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摸索和创造出内参报道这样一种独特形式, 并逐渐形成一套制度。1948年6月5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新华社应供给各种资料的指示》, 这是第一个关于内参报道的文件。1949年9月22日, 新华社根据中央指示正式出版《内部参考》, 刊登记者反映的国内外重要情况, 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1952年1月, 新华社向内参读者发出征求意见表。毛泽东是这样填写的:“我认为此种内部参考材料甚为有益。凡重要者, 应发到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的负责同志, 引起他们注意。各大区和各省市最好都有此种内部参考, 收集和刊印本区本省本市的内部参考材料。”
1952年,毛泽东就新华社内参批复:此种内部参考资料甚为有益
针对记者为《内部参考》写的稿子往往被地方扣压的情况,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缺情况是自己的职责。不论是省市委喜欢的不喜欢的, 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样判断, 这是中央的事。省市委书记不是记者, 不能到处去采访, 如果让他任意扣压记者的稿件, 中央还要派记者下去干什么?”
在此前后, 胡乔木亦代表毛泽东, 多次就内参报道向新华社传达意见。比如有些稿件可以而且应该公开发表, 不必都登在内参上。因为当时正在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 胡乔木指出如果连这类新闻也不公开报道, 就会让人感觉“我们对于像这一类工作缺点也是不愿揭发和批评的”。关于一般情况下可以公开发表, 但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开发表的稿件, 胡乔木强调要注明不能发表的原因。至于内参中提到的偏向、缺点和问题, 他提出务请有关机关进行答复, 并在稿末注明已于何时向何机关提出。有关机关的答复也应登在内参上。总之, 要“改变一切工作缺点不能公开报道的观点”。同时对各种工作中的缺点偏差不应只是消极地揭发, 而应积极地追查纠正;不仅要向中央提供工作中的不良情况, 还要负责地帮助中央追查并及时提供改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