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远:毛主席保持一生、受用一生的一种独特读书法
“对照、对比、研究”读书方法是毛泽东保持一生的一种独特的读书方法。笔者知道,直到晚年的岁月,毛泽东还常用这种方法读《随园诗话》、《读(随园诗话)札记》、读种种楹联、读中国文学史、读《二十四史》、读《红楼梦》、读《水浒传》、读《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呢。
所谓“对照、对比、研究”读书法,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常常将同一个内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或者将同一类文体(如历史或小说等)不同作者的书两种或多种书籍放在一起、放在身边,对照着看,对比着读。看看这一种,又读读那一种,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立场进行分析,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看法,笔者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之为“对照、对比、研究”读书法。这里说的“研究”也含有调查研究的意思,只是从书本“有字之书”中“调查研究”罢了。
一、用“对照、对比、研究”方法读《随园诗话》、《读< 随园诗话>札记及其他多种诗话楹联等书籍
《随园诗话》、《读<随园诗话>札记》,是毛泽东读过多遍的两部关于谈诗论诗评诗的专著。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撰,十六卷,补遗十卷。袁枚是清代颇为有名的诗人,字子才,号随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为什么取号随园呢?据说袁枚曾为乾隆四年进士,曾担任溧水、沭阳、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遂取号为随园,亦叫随园老人。
《读<随园诗话>札记》,作者是我国当代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郭沫若。本书实际上是郭老读《随园诗话》写的读书笔记。作者在本书的序中写道:“袁枚(公元1716年——1796年),二百年前之文学巨子。其《随园诗话》一书曾风靡一世。余少年时尝阅读之,喜其标榜性情,不峻立门户;使人易受启发,能摆脱羁绊。尔来五十有余年矣。近见人民文学出版社铅印出版(1960年5月),殊便携带。旅中作伴,随读随记。其新颖之见已觉无多,而陈腐之谈却为不少。良由代易时移,乾旋坤转,价值倒立,神奇朽化也。兹主要揭出其糟粕者而糟粕之,凡得七十有七条。条自为篇,各赋一目。虽无衔接,亦有贯串。”书末还有作者写的一篇后记,作者在后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读<随园诗话>札记》是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广东从化温泉脱稿的。《人民日报》从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期,陆续刊登了出来,转瞬已是半年多了。在这期间,我接到不少读者来信,大部分是从报社转致的,我很感谢他们。来信中有的补充了我的缺陷,有的纠正了我的错误,有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很可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