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再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感觉那好像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爱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是,对于一个博学善思的民族而言,爱一个人不是指爱他给我们留下和提供的结论,而在于爱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包括他对我们的批评。毛泽东提出的那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现代人类,他的批评今天依然有力量。自这个伟人逝世后中国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已经表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代就不可能不是一个毛主义者,无论‘葛兰西派’(Gramscians)还是‘阿尔杜塞派’(Althusserians)其实都一样。毛是第一个在历史的终结处开始思考的思想者,在这个意义上,他值得我们去爱戴。这意味着:我们不应回避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他对我们的批评。”[1]
——Alain Badiou, The culture Revolution: The last Revolution?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中,毛泽东大约是对文化、文艺问题发言最多的一位。这表明:全神贯注于“文化领导权”问题,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坚持不懈地从这个角度阐述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是毛泽东建国以来思想的重要特征。
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紧密相关的毛泽东思想中包含如此众多的文化、文艺问题,这无疑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挑战。——这既是对政治和历史专业的研究者的挑战,更是对文学研究者的挑战。它几乎天然地使对这时期的文艺问题的研究无法脱离政治和历史。
一、引言:“政治”对文学的专制?
当前,对中国当代文学“17年”(1949-1966)基本特征的描述,是高校教材中通行的“一体化”叙述。所谓“一体化”是指:由于建国以来“政治权力”对于文学的垄断和专制,从而造成了作家、作品的单一化,对待遗产态度的的简单化,由于文学和作家的组织化(指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之后成立的包括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等机构),而造成了文化的等级制[2]。但是,当着上述论断强调建国17年来文化和文学领域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力对文学的垄断“”之时,它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其自身的高度抽象和模糊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