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面对三次发大财的机会,为何依旧选择了白菜豆腐加补丁衣服?
1
1921年的2月,毛泽东带着弟弟毛泽覃回韶山过春节。
这时候,毛泽东的父母都已去世,他成了长兄。
家里则由大弟毛泽民操持。
大年三十的晚上,毛泽东和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妹妹毛泽建一起围着火塘守岁。
毛泽民告诉哥哥,家里之前起了一次火,修屋用了不少钱,又不断遇到败兵勒索和坏人抢劫,家里的光景已经一年不如一年。
毛泽民的意思,原本是想让毛泽东想想办法,至少也要找点钱来贴补一点家用。
但毛泽东听完后,却借机开导他们说,国乱民不安生,要舍家为国,走出去干点事。
毛泽东还和弟弟妹妹们商议,家里的房子就给别人住了,田地也给别人种了。
算下家里的账,欠别人家的一次还清,人家欠的就直接算了。
甚至于连家里仅剩的几头牛和一些谷子,也全部送人了。
春节过后,毛家三兄弟和妹妹一起,就真的舍家弃业,走上了革命道路。
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毛泽东和他最亲近的人,就从来没有在乎过钱。
相反,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是将别人欠的债一笔勾销,是将家产尽送他人。
毛主席的祖屋从此就被别人住着,一直到建国后当地政府才想办法收了回来。
我们现在去韶山,才能见到"毛主席故居"。
2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曾经多穷,又曾经多有钱过。
关于这一点,我曾下苦功夫专门研究过。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部分,希望大家今后引用或者和人吹牛逼的时候,能备注下出处来自栩然。
毛泽东穷的时候是真穷。
虽然他家里是韶山的富农,但一方面是当时农民的日子总体不好过,毛家到最后其实已经被各种苛捐杂税、兵痞土匪给搞破产了。
另一方面,毛泽东的父亲非常抠门,对儿子从没有什么"富养"过。
1912年内,19岁的毛泽东选择从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每天去图书馆看书。
因为没钱,每天就啃几个馒头。
结果半年后,还是因为父亲完全断了他的生活费而无以为继了。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和一群人租住在胡同的小房子里,大被同眠。
因为冬天只有一件棉衣,他们有的时候只能轮流穿着出去。
第二年,他回湖南途中,转道去上海,和彭璜、张文亮几个人在民厚南里租了几间房子,实验过工读互助团的生活。
毛泽东负责给别人送报纸和洗衣服(甚至还包括洗袜子)。
你说像这么一个穷过的人,见到很多钱会怎么样?
说实话,对现在的年轻人,我毫无把握;但毛泽东这一路走来,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