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溢木:毛主席让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群众味”
沙洲坝位于江西瑞金城西3公里处,是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旧址。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央军委迁到小村子沙洲坝。我们从他在沙洲坝的三个小故事中能够细细感悟共产党人沁人心脾的“群众味”,领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与方法。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富有“人情味”
当时的沙洲坝是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穷山村。“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进驻之后,毛泽东发现当地百姓饮用的大都是村边池塘里的塘水。平日里,老百姓在池塘边洗衣、洗菜、涮马桶,塘水不仅混浊不堪,而且极不卫生,很容易导致百姓生病。经过走访调研,毛泽东决定从帮助百姓打井、改善水质入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他动情地说:“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军民齐心协力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为确保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毛泽东还下到井底专门铺设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一泓清澈的井水结束了沙洲坝群众饮用脏塘水的历史,也穿越时空见证着领袖和群众的鱼水深情。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三番派人要来填上这口水井。沙洲坝的群众为保住这口水井奋起抗争,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沙洲坝的人民群众重新整修水井,取名“红井”并立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
从毛泽东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为民之心是共产党的初心,是最平淡真实的人情味。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撸起袖子、挽起裤子,多走田间地头、多去街头巷尾、多下工厂工地,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抓起,眼观耳听群众的喜怒哀乐,口念心想群众的急难愁苦。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时,既不能满身“洋气”,衣不染尘,让群众敬而远之,也不能浑身“娇气”,鞋不沾泥,让群众不愿亲近。要一次次设身处地、一次次亲力亲为,始终保有这种“人情味”,持续创造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生活图景,不断为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续写新注脚。
做群众的主心骨,充满“汗水味”
1933年夏,瑞金下肖区两名基层干部来到沙洲坝元太屋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见他们还未开口说话就一副心急火燎、坐立不安的样子,就猜出他们大概遇到工作难题来向自己求助了。
听完他们的讲述,毛泽东并没有批评和责怪他们,而是非常心平气和地说:“有没有开展宣传动员呢,各项工作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必须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是开一两次会就可以完成的,关键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听完毛泽东的一席话,两位干部的脸上开始露出笑容,说道:“主席,您帮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