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松:毛主席时代的好风尚,一定会回来的
眼下,唐山“大地震”,震碎了全国老百姓的心,也震醒了全国老百姓的心。
让好多人不免想起了一个似乎很遥远,却又感觉很近的曾经年代。
或许,有些年轻人不太清楚,在中国的大环境里,不说别的,仅就“民生安居乐业”来说,有一个时代,人们从不为基本生活奔波犯愁。如工作不用自己找,在街道上登个记,用不了多长时间,街道干部就会主动找上门,根据特长给分配工作。住房费用少的可以忽略不计,就医、上学、入托基本上都是免费的。那时人见人亲,即便有点嫌隙,一声“同志”就又如一家人。出门不用上锁,天热了,晚间睡觉连屋门都不关(有的甚至拎起一张蓆,铺在马路旁的树荫下,不论男女就可一觉到天亮)。在这种轻松的生活环境里,人们能不“乐业”吗。
笔者小时候,住的是一个六家合居的四合大杂院,白天大多时间,只有北屋里有老人在家,都叫她“大奶奶”。其余的都是“上班族”和“上学族”。上班的大人一般都走得早点,而上学的孩子们,不管哪家的离开家时,带过门来不用锁(窗户更不关),都会喊一声“大奶奶俺走了”(如遇风雨,大奶奶会挨家去关窗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伸手相助,哈哈一笑,一切了结。那个时候,路灯不如现在亮,也不如现在“花哨”,就是街上有个标语,也是鼓舞人志气的,没有什么防盗、防抢劫、防诈骗之类,就是小女孩在大街走夜路,也没有怕遇见什么“坏人”的意识……更别说坑蒙拐骗黄赌毒了——干干净净的,人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这种“邪念”(假如有人突然滋生一点坏想法,虽然没行动,也会被自感羞耻的惧怕心把自己吓坏的)。
那时的学校生活(仅说笔者所在的小学)丰富多彩。在正常的文化功课学习外,有好多与爱好、兴趣有关的科研、文体活动小组。如航模、无线电、跳伞、射击、体育(游泳、赛跑、跳远、跳高、跳绳、乒乓球、推铁环)、文艺(唱歌、舞蹈、小乐器)、书法(写仿为主)、美术(水彩、蜡笔、国画为主,)等等(全部免费)。活动小组都有老师指导,大部分都安排在每天下午的两节自由活动上,学校从来不“清场”。笔者能写一手好字,原来只是生活兴趣爱好,谁知后来倒成了“书法家”,这与小学兴趣锻炼也密不可分;还有能吹一手好口琴,也是从小学“口琴组”里练出来的,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口琴声曾洒满笔者“知青”时的山坡地头。学校高年级在夏季与体育课结合,每星期还要安排一节游泳课,由体育老师带队,到附近游泳池安排学生专场(暑假期间学校还会安排体育老师带队,学生自愿结合)。还有“跳伞队”(天气不好时,便练习小口径步枪射击)在市里也是名列前茅,响当当的。学校的乒乓球队在全国挂名,而在本省、市保持了好几年的冠军。每个周六下午,学校还有专门的“拥军优属”的慰问活动,到军烈属、老革命家里去扫卫生和听革命故事。在即将小学毕业的时候,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笔者所在班的学雷锋小组,曾被评为学校“学雷锋先进小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