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才是历史选择毛泽东的真正原因,蒋介石懂吗?

2022-07-23 7849 16
作者: 希锐 来源: 陶然纪

  1945年7月4日下午,陕西延安,一处不起眼的窑洞内,迎来了一位客人。

  谁?

  黄炎培。

  邀请他的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毛泽东。

  由于当时国共关于联合政府的和谈陷入僵局,黄炎培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邀来到延安考察。

  毛泽东问黄炎培:

  “来延安考察几天有什么感想?”

  黄炎培结合自己这些天的考察和思考,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

  ……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黄炎培的这段话直击本质,切中要害,同时他也提出了问题,那就是:

  该如何打破历史周期律?

  或者说,存不存在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可能?

  对此,毛泽东这样回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自打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探索中国未来该往何处去的问题,这期间免不了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走些弯路,但经过不懈的努力,答案已在他心中渐渐明了。

  中国该往何处去?

  民主,要人民来当家作主。

  这个答案看似简洁普通,却是毛泽东多年来革命经验的凝练汇总。

  那毛泽东是怎样将这个答案付诸实践的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到1945年的那个夏天。

  01

  1945年8月初,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日本投降。

  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连年的战争让整个社会变得民不聊生、凋敝不堪,企盼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大。

  8月14日到23日,远在重庆的蒋介石连续3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到重庆“共定大计”。

  这邀请表面看起来虽然冠冕堂皇,好像顺应民意,但蒋介石这么做,是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的:

  首先,借着谈判的幌子,可以为内战获得充足的准备时间。

  其次,如果毛泽东拒绝来重庆,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进而把战争的责任推卸出去;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