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论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发展

2022-12-26 623 0
作者: 紫虬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摘要】毛泽东具体化了实践的对象性活动,用新的实践检验前期形成的理性认识,而不是检验感知经验或有用性,不仅仅是克服教条主义,而是也要克服并不能把实践标准坚持到底的经验主义及其衍生的实用主义。仅局限在个体的认识论环节,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毛泽东用唯物史观统帅认识论,把群众路线作为认识历史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必要条件。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共性是唯我主义,他们不可能由衷地相信群众路线。理论工作者对于经验主义缺乏抵抗力,说明对理论掌握得不彻底,他们的理论解释充当了经验主义内心深处不懂不信马列的装潢师,成为实用主义“解放思想”的工具。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提出实践的对象性活动,突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性。

  列宁在晚年坚持了十月革命前对党内经验一元论者、经验批判主义等的批判。在1922年3月的《论战斗的唯物主义》中提出,面对自然科学发展,面对包括中国等东方人口大国新兴阶级日益觉醒,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完不成这个任务,就不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在文章的结尾,列宁提出: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这是列宁在去世前不到两年时,对克服经验主义倾向提出的任务。随后不久,不幸身染重病,失去完全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毛泽东把湖湘文化中传承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结合起来,在建党后,深入到农民运动中去,指导了遵义会议前后血与火的实践。毛泽东同志用中国社会的实践总结,开启了完成列宁提出的这个伟大任务的征程,哲学总结是通过《实践论》、《矛盾论》开始的。

2.jpg

  ——马克思提出了问题,列宁提出了任务,毛泽东做了回答。

  一、具体化了实践的对象性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实践的对象化活动的抽象理论,实践中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在毛泽东的《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得到上升,变得生动具体起来。

  首先,“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一点摸准了经验主义的脉搏,拿捏住了实用主义的命门。其次,“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里为建党早期危害中国革命最为猖獗的左倾教条主义划出了红线。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实践论》中的“两次飞跃”,从感觉、经验到理论本质,是主体对象化的第一步,也是前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知行合一,完成了一个对象化过程。1937年,遵义会议后,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把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环节作为更重要的飞跃,是亟需对教条主义做出思想清算的要求。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