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思考和比较中寻找主义
1921年中共一大和1922年中国共青团(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湖南都派了代表参加。代表湖南党的早期组织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团组织参加中国共青团一大的代表是易礼容、陈子博。中共湖南早期组织和中国共青团湖南早期组织都是青年毛泽东发起创立的。那么,青年毛泽东为什么在湖南建党建团?这是一个先比较后选择、从感性到理性、从思想到行动的发展过程。
思考和比较中寻找主义
受救亡图存、改良兴国等爱国思潮的影响,毛泽东自幼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热切地搜求各种救国理论。
关注时事,较早涉猎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前,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很小,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对此有所了解。梁启超、朱执信、孙中山等对社会主义有零星的介绍。1911年春,江亢虎发表《介绍地税归公之学说》一文,开始向国内系统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受革命思想感染,毛泽东投笔从戎,参加了湖南新军。他关心时事,喜欢读书看报,每个月军饷结余都用来购买书报。一次偶然的机会,毛泽东首次在《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提到“社会主义”的文章,接着又读了江亢虎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多年以后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毛泽东还回忆说,当时读过江亢虎写的《社会主义ABC》《马克思主义简说》等小册子,对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开始有所了解。
博学深思,努力追寻大本大源。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对文学、历史、哲学和伦理学很感兴趣。1915年上半年,他和蔡和森等组织课外哲学研究小组,常去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家中请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探索世界的本源。1917年暑假游学归来,毛泽东表示要以全副精力探讨“大本大源”。他认为,教育、实业、军事、议会等问题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只有把哲学的本源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征服人心,调动民众,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1917-1918学年,毛泽东曾在杨昌济老师所教的《伦理学原理》的教材上写下12000多字的笔记。在这些笔记中,他对人生、历史、社会、国家、宇宙等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也面临许多困惑。为解决这些困惑,毛泽东希望从各种学说中找到答案,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
◆1918年3月,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上京筹学,比较研究各种主义。1918年8月,毛泽东首次来京,筹办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0月,在杨昌济老师的介绍下,进入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1918年10月至次年3月,毛泽东旁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北大知名教授的讲座,学习他们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主义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增进对各种学说的了解。1919年1月,毛泽东参加了新成立的北大哲学研究会,以“研究东西诸家哲学,瀹启新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