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记述的“大跃进”与毛泽东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发生的“大跃进”,是党的重大决策。当今不少人认为,大跃进是毛泽东贪多求快、好大喜功、背离实事求是的产物。持此种观点者学界政界亦不乏其人。近来,笔者在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主编、出版的 《毛泽东传》 《毛泽东年谱》 之后认为,翔实的史料表明,从总体看,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还是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
大跃进的发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1957年11月,中国代表团先后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4个共产党。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中国将用15年左,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上赶上和超过英国。
一、多、快、好、省的指导思想的提出
1949年10月1日,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 1956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是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这是中共领导人必然考虑的重大议题。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讲话中说:有两种领导方法。 两种方法中间,我们不选择那种落后的、使事业办得坏的方法,而要采取第二种方法,就是使事业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7年10月9日,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最后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说: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总是要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
1958年4月8日下午,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在工作汇报中,着重批评了福建某些领导人的中庸之道、不敢跃进和求稳的思想。 毛泽东表示赞同,说:所谓稳当可靠,实际上,既不稳当又不可靠。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快一点就会好些。
1957年12月12日和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先后发《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和《乘风破浪》,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表述了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二、大跃进的动因
1.中国太穷,人民太苦
1958年11月25日,在会见朝鲜政府代表团时,毛泽东说:农民苦得不得了。我们人多,很穷,百分之七十是下中农,吃的穿的都不够,房子也很简陋,也很不卫生 。1960年3月7日晚,在广州会见到任不久的苏联驻中国大使契尔沃年科时,毛泽东说:我们还很穷,人口多。人民要求摆脱这种处境,所以要鼓足干劲。这就是说,发展要快一点。1960年4月15日,在会见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代表团时,毛泽东又说:中国是一穷二白,穷就东西少,粮食少,油类少,钢铁少,机器少,各种东西都少。中国这么多人,又这么穷,这成一个什么样子!白就是文化程度不高,不好。穷,对于有志气的新中国人民来说,理当“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之后,面对陷于穷困之中的广大人民,不急于在可能的条件尽快发展,使人民生活尽快得到改善,这是不合情理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