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主要矛盾转化——毛主席抗战“十大”思想之四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
毛主席“十大”思想,造就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战争需要武器,更需要思想。毛主席是中国抗战的精神领袖,被陈嘉庚先生颂为“中国的大救星”。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探讨抗日战争,我们看到,毛主席的“十大”思想,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方向,统御了抗日战争的总体进程,武装人民发挥了弥补中国武器落后的天然缺陷,造成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巨大思想优势。
“一、中国必胜思想;二、全面抗战思想;三、持久战思想”(见【相关阅读】)
四、主要矛盾转化思想
毛主席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需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更是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成是置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于死命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这可以看出统一战线的重要,历史也确实已经这样证明了。
然而这里需要问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说,不是别的,正是毛主席的主要矛盾转化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点,就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中国的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中日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主。
我们知道,在1927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内的阶级矛盾是尖锐地存在着的,是主要矛盾,那么为什么转化了呢?毛主席说:“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作者注)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毛主席的这一主要矛盾转化思想,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统统收集起了一切的抗日因素,汇聚成了最强大的抗日力量。
资料显示,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时,毛主席就开始了对于中国主要矛盾转化的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变,毛主席就联名朱德、贺龙等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告白军士兵兄弟书》,号召国民党军队士兵加入红军共同抗日,这显然是基于对民族矛盾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如果说,这还只是分析的话,那么再看看1932年1月中旬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就非常清楚了。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明确讲到,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大举侵华,势必引起全国人民的抗日高潮,国内阶级关系必将发生变化。然而,毛主席这种超前的政治视野,其时的中共领导人并非都有。一些领导就认为日本主要是要进攻苏联,指责毛主席是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同时,通过选举中止了毛主席的会议主持人,使得毛主席只有休病假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