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临黄河而知中国,毛主席听完拍手连喊了三声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它犹如黄河亘古不息的涛声,超越地域、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和国家,不绝回响了80多载春秋。
追寻着歌声,我来到《黄河大合唱》歌词诞生地——奇绝壮观的壶口瀑布。
只见,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突遭两岸苍山的挟持,瞬息怒啸山谷,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倒卷半天烟云……
《黄河大合唱》就是以此为背景,气势磅礴地耸立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心灵相通的合作者远在他乡而遇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 “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的湖北老河口。
少年时代,他便受到国民大革命浪潮的洗礼,高唱着“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战歌,沿汉水走向长江边。
1929年,他不满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起,即在武汉开始从事进步戏剧创作和新文学活动。其中独幕话剧序曲《五月的鲜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抗日救亡歌曲。
1936年,他率“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到上海参加抗战歌咏大会。刚到驻地,耳边便传来《五月的鲜花》歌声:“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原来是山海工学团的合唱队在礼堂排练,那位满头大汗站在桌子上面指挥的正是青年音乐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的一条渔船上。半年前,父亲出海打渔死于海难。母亲忍着悲痛生下他时,看到大海上面的朗朗星空,就给他取名叫“星海”。
在外祖父忧伤绵长的箫声中,冼星海一天天长大。他学习音乐异常勤奋刻苦,在岭南大学附中获得“南国箫手”的雅号,并成为管弦乐队的指挥。1929年,冼星海怀揣卖掉小提琴换回的法郎,前往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在目睹祖国危难四伏、遍地疮痍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创作出许多鼓舞人民斗争意志的歌曲和电影音乐。1938年奔赴延安,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谁也没有想到,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会在此时此地以此方式相识。当时,光未然23岁,冼星海31岁。共同的文艺兴趣和爱国情怀,使他们一见如故,从此开始了心灵相通的密切合作。
黄河恍若千军万马呼啸着压将过来
1938年9月9日,在国共合作一致抗敌的大局之下,光未然奉周恩来之命,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西北战地宣传工作少校视察员、抗敌演剧三队特别党支部书记和总领队身份,率30名年轻战友,赴黄河以东第二战区进行文艺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