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泽东只能出现在中国?
01
为什么毛泽东只能出现在中国呢?这个问题很早就在我的头脑里盘旋,并且也和诸多朋友探讨过。然而真正促使我写这篇文字的导火索主要有两个:
其一,近几年国际局势较为混乱,反应出一种大政治家的稀缺;而且整体层面讲,基层大多数的存在感越来越弱,都是精英在闹腾。
其二,上周我再次翻阅拿破仑的资料时碰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滑铁卢战败之后的拿破仑,其实并不需要马上退位,他还有一招,可以进行全民动员。但是他没有使出这招,因为他认为法国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自己。这有点像垓下战败的项羽,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
其实拿破仑也好,项羽也罢,他们失败都不是军事上的战败,而是政治上的失败。他们只代表自己的阶层,而脱离了基层大多数。他们一旦军事遭遇失败,就会完蛋。毛泽东恰好相反,可以获取惊天动地的胜利,也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他可能是历史上最能承受失败起伏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为滑铁卢战役的获胜者,英军指挥官惠灵顿认为,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离开法国主动进攻(滑铁卢在比利时),他应该依托法国本土抗战,消耗联军。惠灵顿这个观点正确么?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已经称帝的拿破仑,注定不可能全民动员。
实际上法国大革命之初,核心力量是巴黎市民。后来革命之火蔓延到其他城市和农村,主力也是市民和农民,也就是基层大多数。但革命成果没有落到基层大多数手中,而是陷入精英阶层内耗。
首先是吉伦特派杀了法王路易十六,
后来雅各宾派又杀了吉伦特派领袖罗兰夫人,
再后来雅各宾派内乱、领袖罗伯斯庇尔杀了丹东等同志之后被造反派杀死,
再往后是督政府的寡头们搞独裁,把大好局面搞得稀巴烂,
最后拿破仑推翻督政府独裁,搞个人独裁,并称帝。他从没想过把权力和利益分享给法国老百姓,所以也没有获得法国基层支持的信心。因为选择帝制,就是背叛人民。所以最终欧洲的战神在小岛上郁郁而终。拿破仑的悲剧,也就是帝制的缺陷。
论帝制,中国的帝制土壤远比法国深厚。毕竟法国帝制,即便从查理曼帝国时代算起,也不到一千年。但毛泽东却选择走向最基层的大多数。
要说中国帝制与西方帝制有啥不同?那便是中国帝制是世俗体系里的帝制,而西方的帝制是神权羽翼下的帝制。
毛泽东出生于农村,年少时种过地、当过农民。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知识分子时代写过大气磅礴的《心之力》,并且用笔杆子驱赶过大军阀张敬尧,同时也体验过“长漂”、“北漂”和“沪漂”的辛酸。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