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主席的农治思想和农业发展战略
说起三农问题,不得不又想到毛主席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伟大探索。想到毛主席的农治思想和农业发展战略。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素称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可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明史,除了极少数风调雨顺的年份和政治清明的短暂阶段,基本是一部饥饿史。古诗词中描述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辛酸历史。
新中国刚建立,面对蒋介石留下的哀鸿遍地,白骨露野的烂摊子,如何尽快消除中国的饥饿,解决中国的温饱,并尽快让中国人民包括中国农民尽快地共同富裕起来。成了毛主席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1945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奋斗,而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奋斗。”并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一、毛主席的农治思想
那么,如何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毛主席的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革命加生产。这就是毛主席农治思想的基本点。
农业方面的革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制度革命,二是农业技术革命。
农业制度革命,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彻底改变历史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从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合作社到建立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组织。把农村人民公社建设成为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和政权建设的主要阵地和基本平台。
农业技术革命,就是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毛主席的“生产”,是指农业、农村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生产。在毛主席看来,农业,不仅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还应包括农村工业以及与国家工业化的紧密联系。就农业生产来说,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样简单周而复始的过程。
而是如何扬长避短,尽力克服恶劣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增长并逐步满足甚至超过人们生活及工业需要的科学生产过程。而要想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不断增长,就必须锲而不舍、持续不断地开展农业基本建设和进行农业技术革命。
毛主席的农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