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海蓉:今天,我们如何定义“农民”?——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讨论
当提到“农民”,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稻浪翻滚中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脸,或许是西装革履大谈“科技”“创新”的农业企业家,或许是网络平台“分享生活 ”“带货”的博主,也许是忘不了因农产品滞销而布满辛酸的面容……“农民”一词的内涵已不再单一。
经营成百上千亩土地的“农民”企业家恐怕难与老人留守农业、躬耕数亩的“农户”家庭共情。当讨论“三农”时,应当考虑到农民内部的这种分化,以及宏观的社会背景,再去思考“农业发展道路”应去哪里、能去哪里?
如何定义当下中国农业的性质?小农户经营农业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什么?该选择怎样的农业发展道路?《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专题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是该专题的导言,本号会陆续推出与该专题相关的文章,敬请关注交流。
作者 | 严海蓉,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在2012年《开放时代》第3期,黄宗智教授组织了“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专题【编者注:具体内容见今日第二篇推文】,并在专题导言中提出了关于理解中国农业转型的两个关键问题(黄宗智,2012)。
第一个是:“隐性农业革命的生产主体到底将是资本主义型的雇工大农场,还是小家庭农场?”
对此,黄宗智、高原、彭玉生提出了一个论点,认为中国农业正在经历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
第二个是:“新时代的家庭小农场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什么样的?”
对此,黄宗智提出了第二个论点,即小农所面临的挤压主要在流通领域,不在生产领域,“他们大多受到商业资本的摆布,在流通过程中丧失相当部分自己所可能得到的利益”。
本期专题再次提出如何理解农业转型的问题,与2012年的专题形成对话和争鸣。这期专题中,黄宗智和贺雪峰基本上承接了2012年专题的中心论点,认为中国农业仍然以小农或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小农经济不仅具有价值上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而且在现实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黄宗智,2015;贺雪峰,2015a)。贺雪峰称这样的观点为小农经济派(贺雪峰,2015b)。这两位学者激烈批评了以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化农业的政策导向,提出了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并各自提出如何使小农与社会化生产对接的政策建议。
另外四篇文章通过宏观数据和案例分析,认为中国农业资本化已经开启了农业资本主义道路,资本积累的动力和农村的社会分化同时伴随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小农虽然数量仍然庞大,但是在丧失主体性,开始直接地或间接地隶属于资本化农业(严海蓉、陈义媛,2015;孙新华,2015;陈航英,2015;黄瑜,2015)。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