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智等 | 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

2023-07-26 1123 0
作者: 黄宗智、高原、彭玉生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这是刊于《开放时代》2012年第三期的一篇旧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古典以及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都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兴起会导致农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快速扩展。但黄宗智等通过数据对比和实地调研,论证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全部劳动投入中,长期雇工只占3%”的结论,进而指出我国在农业资本化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农民的无产化。之所以如此,他认为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土地平均分配、城乡户籍划分)和它在高人口压力下形成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意思是农民务工和务农“打配合”,农民既通过务农兜底,又通过务工补贴,而且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合适,效益高,哪怕地租高点也承受得起。家庭农业就这样成功去内卷化,同时,在以人民食物结构转型为特征的隐性农业革命中具有劳动力优势。这也体现了家庭农业具有“坚韧性”,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作者由农业雇工比例低(这一统计可能也有待商榷)推论出“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这其实是把无产化概念狭窄化,没有洞悉生产关系的动态性导致的结论。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资本下乡以及农民分化形成双向合力进一步挤压小农和家庭农业的生存空间。种什么看市场,卖得怎么样看市场,种子靠买,吃饭靠天——农业生产好比一场赌博,农民在生产上的主体性几近丧失。如此继续发展的后果就是无产化。无产化没有体现在作者得出的农业雇工数据里,而体现在农民收入低、保障不足和农村凋敝、发展向度单一的现实之中。

  市场化下的小农和家庭农业有路可走吗?公共机构与合作组织为何至今仍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一体化?对于农民、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务工者,真正的希望何在?望读者细读文章的同时,也回望中国集体时代的征途,回溯我们宝贵的实践经验。

  作者|黄宗智,高原,彭玉生

  黄宗智:历史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著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等。他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提出“过密化”(involution,又译“内卷”)理论,为小农经济的重要倡导者。

  高 原: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

  彭玉生: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

  一、引 言

  一个世纪以前,关于俄国农业的经验事实及其变革方向,列宁和恰亚诺夫曾有过截然不同的观点。列宁认为,伴随着农业资产阶级(富农)的兴起,农业雇工的数量在快速增长。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传统,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是俄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农村和城市一样,也需要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Lenin],1956 [ 1907])而恰亚诺夫则认为,与资本主义农业有着原则性区别的农民家庭农业,将长期持续,并且继续占主导地位。因此,俄国需要的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农业集体化,而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农民合作组织,为家庭农业提供“纵向一体化”(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恰亚诺夫[Chayanov],1986[1925];沙宁[Shanin],1986)这是当时关于俄国农业的主要分歧。后来,恰亚诺夫及其同事被斯大林杀害,俄国农业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而计划经济体系也被全面确立。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