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毛泽东,被推崇为中国近代狂草第一人,从书法中悟出辩证法思想
古人说:“书,心画也。”书法就是心灵的图像、精神的图解、情感的物化。中国以书法的故乡著称于世,书法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最具中国特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毛泽东堪称首屈一指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与书法家等大成的世纪伟人,他一生都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时起便在书法领域耕耘求索至老而不倦,在书法表现手法上千锤百炼自成一家而终以韵胜,给人以美轮美奂的享受,让人分明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仅从他那“汪洋恣肆、气度恢弘,充溢着非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胆略和豪情”的“毛体”狂草书法而言,就已赋予了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将其代表作品置于书史之任何时期都独标一帜不同凡俗,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
临历代名家字帖,研各处碑石写经
大书法家于右任曾作一首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毛泽东正是这样树立“十年磨一剑”甚至“一生磨一剑”的理念和决心,持之以恒而为之的。
毛泽东首先注重从书法基本功练起。自幼热爱练习书法的他在青年时代主要是习魏碑、欧阳询等。他崇尚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之一、初唐时期的欧阳询。1904年11岁的他求学韶山关东桥私塾时,师从塾师毛咏生学习欧体,这为后来其欧体书法达到高造诣打下了良好基础。1910年考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期间所作文《宋襄公论》被国文教师谭咏春赞为:“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其文与字均极秀美,被师生们誉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存他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一篇作文手迹《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其书法作品明显具欧体风格的代表作有《离骚经》《讲堂录》。
◆1915年5月7日,毛泽东在《明耻篇》封面上题写的“十六字铭耻”,是他学习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
毛泽东还取法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故其楷书还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则遒劲舒和、神采飞扬。其书法和书信作品中具浓郁颜体风格的有《明耻篇》《记事录》和《致李思安》《致黎锦熙》。此外,他也多从魏碑中汲取有益的精髓。因他习字年代正处在清末民初魏碑盛行时期,学习魏碑时风使然,深受魏碑影响,故方笔、捺脚这种魏碑特有的笔法随处可见,尤其早期书法和书信及题词代表作品分别有《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和行文清秀明朗的《致杨钟健信》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均有明显的魏碑风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