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韦睿,二十四史中批注最多的历史人物,号召全党干部学习韦睿的作风
一部二十四史卷帙浩繁,涉及历史人物浩如烟海。毛泽东在阅读二十四史时,曾在一篇不到3000字的人物传记中留下25处批注。这篇传记就是《南史·韦睿传》,也是有据可查的毛泽东留下批注最多的一篇历史人物传记。翻开这篇毛泽东阅读过的《南史·韦睿传》,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浓密的旁圈、套圈、单圈以及诸多评批。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写下一句著名批语:“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此处及以下涉及到的批注均出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205页)
韦睿是何人?为何能够在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脱颖而出,得到毛泽东如此赞赏?毛泽东号召全党干部所学习的韦睿作风又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一同回到《南史·韦睿传》,回到毛泽东25处评批的原文。
韦睿,南朝梁武帝时名臣,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为将,身先士卒,能攻善守,英勇无畏;他为官,躬身实践,勤勉敬业,清正廉洁;他为人,豁达大度,谦虚谨慎,仁而爱人。在梁武帝时期深受器重,成为梁武帝征讨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文学家杨慎赞曰“六朝人才,韦睿为冠”。那么,韦睿身上究竟有哪些作风值得我党干部学习?综观毛泽东的批注,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调查研究之风
围绕“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在《南史·韦睿传》中2次批注:
躬自调查研究
第一次批注,出现在韦睿领兵攻打北魏小岘城的有关记载中。公元505年,梁朝北伐,开启合肥之战,韦睿为统帅。韦睿派下属王宗超、冯道根等人率兵攻打北魏小岘城,然久攻不下。于是韦睿亲自到小岘城下视察敌情,开展调查研究。恰在此时,只见小岘城城门洞开,魏军数百人出城列阵。韦睿抓住此时机,攻打城池,取得作战胜利。《南史·韦睿传》中如是记载:“四年侵魏,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毛泽东在“睿巡行围栅”五字旁分别画圈,在天头上另画三个大圈,并写下批注:“躬自调查研究。”他似乎对此仍嫌不足,又在“躬自”两字旁加了旁圈,以示“躬自”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次批注,出现在韦睿率军与北魏进行合肥之战的有关记载中。在攻克北魏小岘城之后,韦睿领兵开始向合肥进发。韦睿先派右军司马胡景略进攻合肥,然而未能攻下。韦睿到后,亲自查看山川地势后说:“我听说‘汾水可以灌平阳’,与这里一致。”于是,他下令在肥水上筑堰,不久堰成水通,战船相继开到。韦睿在亲自调查山川形势之后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合肥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传记中记载:“先是右军司马胡景略至合肥,久未能下。案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灌平阳,即此是也。’乃堰肥水。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毛泽东在“案行山川”四字旁分别画圈,在此句天头处还画了三个大圈,并再次写下批注:“躬自调查研究。”他还在“躬自”两字旁加了双圈,在“调查研究”四字旁加了单圈,以示强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