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农:毛泽东的“知行观”

2024-04-16 819 0
作者: 蒋建农 来源: 红色文化网

  提要:认识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其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将其等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知”与“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经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全面阐述了他的“知行统一观”,从三个方面,即认识论涉及的基本问题、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促进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唯一正确方法——调查研究,系统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知行观”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思想家,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就争论不已的重要论题。在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中,“知”主要指道德领域的良知,“行”则是指其践履。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前的哲学家,主要是围绕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难易、知行轻重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其主要对立观点有:“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分离”“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等等。毛泽东则与他们有根本的区别,他的认识论(知行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蒋建农:毛泽东的“知行观”

  一、行与知的统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研读哲学就成为他的酷爱。虽然那时他还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但他在步入学界之初就已经显露出和同时代多数学者的不同,表现有务实求真的倾向。他最早的读书笔记《〈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写到:“伦理学之正鹄在实践,非在讲求”,“伦理学示人生正鹄之所在,有裨于躬行”。[《〈伦理学原理〉批注》(1917至1918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15页。]他那时“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的学习态度,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的人生。

  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逐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知行观”中某些合理的见解,如重视“习行”,强调“亲知”和“效验”,以及“知行相资以为用”的主张等,并对之进行有了全新的改造和深刻的解读。毛泽东关于“知行观”的代表作是1937年7月成稿的《实践论》[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98页刊载的《实践论》。]。他在《实践论》中将传统的“知”和“行”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将“认识”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将“实践”拓展成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实践主体的广义实践,实现了对传统“知”与“行”的超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