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毛泽东“毕业即失业”,他干些什么

2024-06-23 627 0
作者: 煤油灯儿 来源: 煤油灯儿公号

  【核心提要】理想,实践,探索,总结,他毕业即失业,却为了亿万人都有事业而奉献一生的心血。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了,毫无意外的,也失业了。

  在那个跑不成滴滴、卖不了奶茶、送不了快递、进不了工厂打螺丝的年代,他也只能满怀梦想四处游荡,憧憬一个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

  一、岳麓山畔“新村梦”

  受到时代影响,年轻的毛泽东脑子里充满着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他琢磨出一个建设“新村”的计划:合并若干新家庭,创造一种新社会。在这个新社会里,学校、图书馆、托儿所、工厂农场,等等,什么都是公共的。

  毛泽东乃实践之人。有了计划后,他找到一批和他一样没工作却又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成立了“工读同志会”,开始新村梦的试验。

  为了实现这种新生活,他跑遍岳麓山下每个村庄,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开创一种前所未有的事业。但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这样人人平等有爱的“新村”谈何容易,他们连找个试验场所都难。

  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际,事情似乎又有了转机:省里要筹办湖南大学,由杨昌济任筹备办主任,地点就在岳麓书院。

  作为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毛泽东和蔡和森一干人等顺理成章搬进了岳麓书院半月斋,开始了一场“新村”生活。

  他们在“新村”里学习锻炼,穿着草鞋挑水、砍柴,用蚕豆拌大米煮着吃,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却不言苦。

  这样半工半读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出现了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赴法勤工俭学,于是,“新村”实践暂告一段落。

  对于青年毛泽东来说,这件事也不算是挫败,他至少学会了怎样深入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和用行动影响他人,况且,他并没有放弃理想。

  二、北漂青年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既为解决工作问题而来,也为了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他说“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从前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怀中(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助理员,薪俸是每月八块大洋。”

  和众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样,他一文不名,收入低、地位低,日子不好过,却并不妨碍房价高、房租高。

  毛泽东他们租住了一间清朝宫内太监死后停灵出殡场所的房子,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一间屋子半间炕”屋内设施残破不堪。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昆甫、罗章龙等8人就挤在这间小房子里。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