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愚公移山》一文诞生记
194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抗日战场战略反攻态势明显。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抗日战争必定胜利,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却成了新悬念。为了搞清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于这年4月到6月在延安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的《愚公移山》一文就是在七大上诞生的。这篇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雄健的气度,鼓舞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不息。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重要文献。
中国要不要搬掉压在头上的山?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军, 使每一个关心国事的中国人都认识到,日本侵略军必败无疑。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考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民是否会迎来和平得到福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政权,将会是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应该说,无论是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还是共产党领袖毛泽东,都比普通民众看得更远一些。他们不仅较早预料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结局,而且对于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也都有所预见。对于今后中国走什么路,他们有不同的打算。
在蒋介石看来,中国抗战胜利后,对内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由国民党实行一党独裁;对外则依赖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援助。而当年的实际情况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除了军火销售外,就是大量的商品倾销了。当年,美国根本没有也不想制定帮助中国发展工业和交通事业的任何计划。美国政府不便明说,但美国的绝大多数时局分析家们都已经在他们发表的文章中明明白白讲清楚了,美国就是想让中国成为它的附庸国,这个附庸国,就是美国的工业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军事立足基地、国际上跟着美国跑的盟友。如果是那样,中国将与抗日战争前一个样子。说到底,蒋介石的这个设想,是让中国继续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如果蒋介石实现他的设想,中国人民头上将继续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大山。
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的考虑与蒋介石根本不同。毛泽东的设想是:抗战胜利后,中国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简而言之,就是要彻底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大山,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令人鼓舞,但抗战胜利后不同政治力量的打算不同,尤其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大政党的打算不同而即将引发的矛盾,却让人揪心。而这即将爆发的中国国内各种矛盾,全都纠结到一起,形成一个核心点,就是中国要不要搬掉压在头上的大山的问题。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不要搬掉这些大山。他们要走的,是中国依赖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经济和军事支撑这条道路,本质上就是让中国继续走殖民地半殖民地这条道路。为了实现他们的这种政治打算,国民党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结束,日本侵略者也即将垮台的这一关键时刻,于1945年5月5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大会的召开,与1935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相隔十年之久,与1938年在武昌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相隔七年,是国民党在大陆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这次大会确定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为了抵制全国人民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也为了给国民党一党专政披上“宪政”外衣,这次国民党代表大会研究了所谓“宪政问题”。为了在抗战胜利后消灭共产党,阻止中国走上独立和民主的光明道路,国民党在会上研究了对付中共的问题,还通过了《对于中共问题之决议案》,强调当务之急在于团结本党,建立反共体系,为发动反共内战制造舆论。此外,国民党六大还研究了以依靠美国输血打气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确保蒋介石领导核心地位的党务问题。总之,这次大会确定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则下定决心,一定要搬掉压在中国头上的大山,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这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民族独立和解放之路。用毛泽东当年的话就是: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国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国家。国民党召开六大的情况自然为中共中央所关注,在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走光明道路的责任,对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付共产党直到消灭共产党的打算,中国共产党也不能不有所应对。
特定时代下的特定因素,以及历史使命的呼唤,促使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在国民党已经召开六大确定了他们的方针的情况下,也召开一次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正是在七大上,毛泽东准确抓住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要搬山和不要搬山的矛盾,以及中国共产党即将面临的基本任务,发表了著名的《愚公移山》一文。
最俭朴的会议决定最重大的“搬山”问题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俭朴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的人们去延安参观时,每个走进七大会场的人,无不为中国共产党决定中国命运的这次重大会议会场的俭朴而感叹不已。
作为七大会场的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原来只是一个简陋的教堂,墙壁和屋顶都很单薄,经过遭日机轰炸后的简单修整,它更显简陋。会场地面铺的是当地土窑烧的砖,已经很老旧,还有些坑洼,会场中间是通道,两边各摆着几十排长条椅子,椅座和椅背都是用两三条木板钉的,那是出席会议代表们的座位。由简单的木框架起、下边填土的台子就是主席台。台上摆着用简单木框打制的长条形状的桌子,上边蒙着由驻守延安的八路军生产的染色土桌布,桌子后边摆的,是几张十分老旧的木椅子。
会场虽然简陋,但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却个个精神焕发,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劲头。会上大家先唱《国际歌》,歌毕,大会秘书长任弼时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由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
毛泽东的开幕词紧紧抓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将要走什么道路这个主题,他说: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讲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一定要搬掉压在中国头上的大山。毛泽东的开幕词使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当时,毛泽东的威望已非常高。当年的七大代表孙毅回忆说:“毛主席很谦虚。我坐在会场几百人中间,毛主席说话听得很清楚,大家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接着说:‘我52岁!’很谦虚的。”
会前,毛泽东已经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因此,会上他不再念这个报告了。但他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主要是围绕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说明。毛泽东的说明,也是紧紧扣住一个主题:中国抗战胜利后,到底走什么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中国要不要“搬山”。毛泽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一定要走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路,一定要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毛泽东初步解释了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内容后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走这条路,但蒋介石却不要,他不要搬掉压在中国头上的大山,他要走独裁的道路,他已经做军事上的准备了,要动手了,要消灭共产党,我们一定要有所准备。当年的七大代表孙毅回忆,毛泽东起码讲了有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发挥了《论联合政府》中的思想,不是照本宣读。
在七大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上述重要讲话,实质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搬山”。七大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们对七大上的重要报告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尤其对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先后讨论修改达九次之多。七大原定会期较短。但大会开始后,代表们纷纷发言,对中国未来前途问题尤其关注,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七大上发言的人数大大突破了原定人数,分组讨论发言就更加热烈了。讨论中,大家对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通过什么道路实现目标,我们将遇到什么困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看法和新意见。因此,代表们要求延长七大开会时间,七大主席团经研究,决定顺应代表们的意见,延长开会时间,这样,七大才由4月开到6月。先后在大会上作正式发言的,除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外,还有陈云、彭德怀、张闻天、李富春、陈毅、叶剑英、杨尚昆、刘伯承、彭真、聂荣臻、陆定一、乌兰夫、博古、高岗等,他们的发言受到大会的普遍欢迎。大会经过深入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
七大的重大议题是“搬山”问题。七大的重大历史功绩是决定“搬山”,即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表明:在中国共产党最简陋的代表大会会场,做出了中国共产党当年最重大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决定: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领导中国人民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大山”。
毛泽东七大上三讲愚公移山
“搬山”,决非易事。在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与国民党相比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要想领导中国人民“搬山”,就更加艰难。在此情况下,特别需要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代接一代持续奋斗下去的信念。用什么语言阐述和解读这种决心、意志、信念?毛泽东经过思索,决定用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来阐述和解读。
早在开七大之前的头几年,毛泽东就讲过共产党人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意思,其原始意思就是从愚公移山的寓言中来的,但他没有直接提到这个寓言。1939年5月,他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曾讲:“你们要代表全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代表一切爱国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并且是要永远地代表他们。将来你们老了,教育你们的儿子也要代表他们,儿子再告诉儿子,孙子再告诉孙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遍全中国,不达目的不止。我们一定要这样努力去做,长期去做,一定要把革命干成功,干到底。模范青年们,你们要切记这一点——‘永久奋斗’。”毛泽东讲这段话,就是对愚公移山寓言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核心意思的转换性解读,强调革命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代接一代持续奋斗的信念。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把愚公移山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领中国人民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大山”的根本任务联系在一起,赋予了愚公移山寓言以更高的境界。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里的一篇寓言性文章,原文是文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住在山北,年近九旬的愚公,苦于二山阻碍出行,便说服家人子孙相续挖山。邻居小孩也来帮忙。期间有河曲的智叟讥笑劝阻,而愚公均不为所动,以子孙无穷反驳。最终感动天帝,派天神将山挪走。
毛泽东在七大上三次用通俗的白话文向全党讲述这个寓言。第一次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他对已经提交大会的书面政治报告进行口头解说(史称“口头政治报告”)时。毛泽东讲到对于国民党进攻实行自卫与反击的话题,引用的就是《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毛泽东在这里讲述愚公移山,是告诉大家,中国革命道路是艰难的,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攻面前,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人民军队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念。
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上对大会“结论”进行解说时。他在讲话中谈到了大会的团结精神,指出:“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山挖掉。”在这里,毛泽东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大家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干成大事业的道理。
第三次,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毛泽东在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讲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成为七大闭幕词
1945年6月11日,七大开闭幕会。按照大会安排,由毛泽东致闭幕词。与会者都以为,毛泽东会在闭幕词中讲很多话,对这次大会进行全面总结的规范性内容一个也不会少,但出人预料,毛泽东的大会闭幕词,却用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作为题目——《愚公移山》,而且讲得很短,很精炼,整个闭幕词才一千五百多字。一开头,毛泽东就用轻松的语气讲了大会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
接着,毛泽东讲到,大会闭幕后,大家要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上去,要宣传大会精神。他说: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接着,毛泽东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他说: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毛泽东讲这个寓言,首先是向全党指明了中国人民现在面临极为艰巨的任务:挖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民族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就是强调:“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但是,胜利来之不易,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因此,毛泽东强调:“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中讲述愚公移山,除了强调一定要像愚公率领全家子孙一起挖山那样率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外,还着重强调了要像愚公决心子子孙孙、祖祖辈辈挖下去一样,长期坚持革命。
毛泽东所以格外看重愚公移山的寓言,就在于,用这个寓言能够鲜明而生动地阐明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从广泛性来看,就是紧紧依靠群众,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建设民主自由新中国的目标。这个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因此,从连续性来看,就是要一代接一代地艰苦奋斗。这体现了毛泽东对党的事业的重大战略思考和深沉的历史感悟。
毛泽东运用愚公移山的寓言,着意于把共产党人的奋斗气概和实干精神有机统一在一起。愚公有一定要挖掉两座大山的奋斗气概,中国共产党就要学愚公这种气概,下决心一定要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愚公有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挖山不止的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就要学愚公这种精神,有信心一代接一代地实干,最终一定能够达到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愚公移山本身含义有限,无非是说明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动上帝的信念。但是,这个寓言经过毛泽东改造处理之后,其中的寓意,就带有普遍必然性和现实必然性,包含深刻哲理。毛泽东改造处理后引用这个寓言,揭示了对所有时代、所有民族、所有地区、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只要下定决心,锲而不舍,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必然性。这个现实必然性是可感知、可实践、可操作的东西。毛泽东在文中说,我们的决心能感动的上帝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这句话非常关键,它将虚幻的寓言转换成了具有现实性的原理,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人间本没有“上帝”,它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但是,“人民大众”却是现实的存在,是由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的改造处理,揭示了这样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只要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这样,原来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就有了十分现实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使毛泽东的闭幕词既生动活泼,又极具务实价值,不同于一般的说教。
愚公移山的寓言经毛泽东改造处理后引用,使他的七大闭幕词,既表现出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脍炙人口的特色,又表现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的特色。经毛泽东改造后运用的愚公移山故事,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愚公移山才更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毛泽东的七大闭幕词,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寓言引用,而是借愚公移山这个寓言,阐述一种深刻的哲学观点,展现高远的政治目光,并且把这则寓言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精神价值,运用到指导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去。
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中对于愚公移山寓言的恰当运用,在当年即让人耳目一新。当年参加七大的代表杨尚昆、孙毅、方强等同志,以及参加七大会议负责记录工作的胡乔木等同志,在时隔几十年后回忆起毛泽东在七大上的《愚公移山》闭幕词,都认为,毛泽东用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做总结,讲得非常深刻,“愚公移山”,说明只要大家同心协力、贯彻党的路线,最后总是可以完成任务的。毛泽东的这个闭幕词一直是鼓舞他们奋斗不息的重要文献。他们回忆,七大会后,代表们陆续回到原来的部队和地区,迅速传达、贯彻七大会议精神。《愚公移山》一文很快成为激励全党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开始了新的航程。
新中国成立后,《愚公移山》一文仍是激励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重要文献。在此文中所包含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克服千难万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等精神,以及许多英模身上体现的精神,无不渗透着《愚公移山》中包含的精神内核。
新中国成立后,《愚公移山》一文受到中外人们广泛、持续重视。1953年,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将《愚公移山》一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1964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愚公移山》的单行本。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愚公移山》汉英文对照本,《愚公移山》从此走出国门。此后,包括东欧、拉美、亚洲、非洲,甚至一些西方国家在内的国家,都出版过本国文字的《愚公移山》版本。这篇文章曾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合为“老三篇”,广为人知,乃至背诵。1986年这篇文章收入重编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4月,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愚公移山》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