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军: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史征程中,毛泽东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精华,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整、体系完备的群众路线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夯实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提升了全党同志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取得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党内集中教育的巨大成效,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这启示我们,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对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批判与建构相统一。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史征程中,毛泽东围绕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阐释,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整、体系完备的群众路线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实现了对这一思想的守正创新。深入研究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生成逻辑和精髓要义,科学概括这一思想在新时代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经验启示,对于更充分地发挥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更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有力地推动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生成逻辑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丰厚沃土之中,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的宏伟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根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突破了既往哲学英雄史观的思维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史观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认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继而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由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得以深刻确证。基于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不断摆脱各种束缚和压迫,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继而实现共产主义。这些理论观点构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最根本的理论精髓,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根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多次重申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并将其融入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之中。譬如,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论持久战》中,他深刻论述人民群众之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形成了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他深刻论述了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著作中,他深刻论述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等等。可以说,这些重要观点,都是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