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毛泽东、陈云对待私有经济的两种实事求是
毛泽东、陈云对待私有经济的两种实事求是
——兼评胡德平先生的私有经济观
《红旗》停办,改为《求是》,屈指一算,已经36个年头,从《红旗》的“实事求是”到《求是》的“实事求是”。两种实事求是,有哪些差异?
从一个历史片段说起,据记载,1962年7月6日,毛泽东应要求先后与田家英、陈云谈话。两位都强烈提出分田单干。
其中田家英之前在5月16日,以韶山大队等要求,提出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毛泽东劝导说:“我们是要走群众路线的,但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要搞包产到户就不能听。”这次再提,毛泽东直击本质:“你的主张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还是以个体经济为主?”
陈云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据姚依林回忆:1962年5月,陈云在上海找姚依林、陈国栋等谈恢复农业生产问题,认为包产到户还不彻底,与其包产到户不如分田到户。……姚依林担心地说,这个问题,毛主席怕不会接受。陈云说:毛主席是实事求是的,我去讲。先搞分田到户,这更彻底一点。集体化以后再搞。”
7月8日,毛泽东召集高层会议,提议起草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文件,经反复讨论,在八届十中全会通过,贯彻到全党。(以上均见同日《毛泽东年谱》))
由此看来,毛泽东和陈云,有各自不同的“实事求是”。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通过集体经济,建立社队企业,离土不离乡,农业产业升级为工业化,改造中国,共同富裕。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是也有两重性,毛泽东多次引用列宁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在产生资本主义,只有集体经济,才能防止多数农民丧失土地,防止两极分化,这是改造中国的唯一正确途径。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保护农民的自留地。“大集体,小自由”。自留地,也就是胡德平先生高度关注的私有经济,毛泽东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在占比5%至15%之间做了探索(参见紫虬:《也谈毛泽东同志与“割资本主义尾巴”》)。
农田生产责任制和自留地,是基层群众在集体化热潮中创造出来的。毛泽东调查研究,分类归纳,将其总结为合作化道路中的经验之一,这是最早的集体经济和家庭经营。刘少奇等人在工作探索中“左”右摇摆,借纠正“反冒进”而刮“共产风”、“浮夸风”。出现饿死人恶果之前一年,毛泽东最早发现苗头,努力纠正,自著名的致六级干部信以后,紧接着,一九五九年五月七日以中央名义发文紧急通知恢复自留地和家庭养猪禽鸭鹅(同日《毛泽东年谱》)。毛泽东的农村私有经济和家庭经营政策,是努力纠正“左”、右倾认识的产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