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臻丨毛泽东:“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结论中总结了12条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其中第7条是要做到“胸中有‘数’”。他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在这里,毛泽东特别给“数”这个字加上引号,表述为胸中有“数”,正是为了突出强调“数”的含义。这里的“数”,所取的正是该字的直意,即“数字”“数量”。胸中有“数”的工作方法,是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的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胸中有“数”来自调查研究
胸中有“数”要求对待任何重要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进行基本的数量分析,把政策、策略、方针的制订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之上。因为平时若总坚持细心细致地做事情,注意从数量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多算账、比较、分析,长此以往就容易养成严谨、谨慎的习惯。反之,若总是靠“差不多”“大概”“或许”去作决定、干事情,头脑里对情况和问题的了解始终模模糊糊、胸中无“数”,处在盲目状态,时间久了,不仅工作上容易出差错,自身的能力水平也难有真正的提高。
怎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呢?毛泽东指出,“一切事情开头的时候总是心中无数的”,“无数并不要紧,我们可以把问题好好研究一下”,“没有调查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具体政策的”。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强调要开展正确调查、保证调查质量。他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他主张做调查研究一定要“下马看花”,不能“走马观花”,要“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一个‘麻雀’”,把问题真正摸清吃透。而掌握大量鲜活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并对其作细致的统计分析,是开展正确调查、保证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
以1930年5月他所作的寻乌调查为例,这个调查最后形成的8万多字的报告中不仅涉及当地方方面面的情况,而且包含大量的统计数字,涉及物产、商业、人口及土地占有等情况。这些数字非常细致具体,仅论列的商品货物就有14大类,每类都设专项分析,其中杂货就列举了131种之多,并详细注明价格及贸易量。即使一个很小的“开理发店”的盈亏问题,报告也记载得清清楚楚:“开理发店要四五十元本,师父普通请两个,少的一个,至多三个。工价以半年计至少三四十元,普通五六十元,最多八十元。生意好的理发店,每天每人可以做一块钱生意,普通是一个老板两个工人,平均每天能进三元,每年能进千元内外。开销工钱百多元,其余都归老板,再开销伙食(以四个人计每人七十五元)、店租(三十元左右)和器具的消耗(百元以内),可赚四百元内外(老板自己的工钱在内)。”毛泽东后来回忆,“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