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列车,“毛泽东式”的调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在中南海办公的日子其实并不多,而是奔波在去各地调研的铁路上。毛泽东依靠专列这一流动的“办公室”,随时随地同地方各级干部现场办公,接触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据统计,从1949年进京赶考至1975年最后一次从南方回到北京,毛泽东在专列上共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里程数达340多万公里。可以说,乘专列开展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向下调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选记了几例毛泽东在建国后乘专列开展调研的故事,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是赞成学苏联的,同时他也认为学习苏联要结合实际,不能全盘照搬。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和领导农村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从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来看,中国应在农业方面实行“先机械化再集体化”的模式。但是,毛泽东认为,仿照苏联经验未必适合中国国情,一方面国内工业化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几乎零起步。如果中国先进行集体化,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能为机械化的推行打下良好的人力和财力基础。
毛泽东心中虽已有确定方案,但他还是想听一听基层干部的想法。1953年2月15日大年初二,毛泽东乘坐专列沿京汉线南下做调查研究。当天上午,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带领下,河北省邢台县委第二书记、县长张玉美走进车厢会议室。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向基层干部调查农村互助合作情况。
毛泽东深知与基层同志交心,让干部群众多讲真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调研过程中,看到神情紧张的张玉美,毛泽东便主动与他聊起家常,关切地问起张玉美家里有几口人。张玉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35万人口!”毛泽东欣慰地笑着说:“你这个书记心里装着全县人民哩!”随着交谈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毛泽东开始切入正题,询问县里互助合作的相关情况。
从调研问题的提出到遇到的办社困难,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毛泽东都问得清清楚楚。张玉美汇报了邢台县先后建立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当年秋麦两季都普遍增产,一下子吸引了全县农民。随后,毛泽东听说邢台全县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总数的87%,惊讶地问其中的原因。据张玉美回忆,当时他回答了两个原因。一是邢台县是老解放区,互助合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二是《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顺合民心民意。张玉美还重点汇报了水门、东川口村建社群众争先恐后的高度热情,出现了动员群众缓入社比发动群众入社还困难的现象。听了汇报后,毛泽东倍感振奋,在张玉美临下车前说道:“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