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新中国的石油
石油是现代国家国民经济的血脉。历史与现实都一再证明: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器,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极具战略价值与意义!石油的军事战略价值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在今天,石油仍然是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筹码。可是,当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接手中国的政权时,石油年产量少得可怜,只有12万吨。帝国主义断言:中国是个“贫油国家”。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在“严重贫血”的情况下,中国的工业化从何谈起?
然而,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三十年,新中国的石油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毛泽东把中国交给他的后继者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石油的基本自给,到1980年,中国原油产量超过了1亿吨,跨进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中国贫油”的妄言和石油落后的帽子被远远地甩到太平洋里去了。人们常常感叹,是毛泽东时代创建的独立自主、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毛泽东时代不失时机排除万难攻下了核科学的难关,独立自主地建立了自己的核武库,为后来的全面发展筑牢了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而同样重要的是,毛泽东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石油问题,为后来的工业与经济的高速提升提供了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其战略意义的极端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必须大书而特书的,注定要在新中国的建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经历了两个重要关口:一是从“中国贫油”的迷雾中解放出来;二是石油普查战略的东移。
最关键的时间起点是1953年年底的一天,新中国的领导人在颐年堂讨论石油问题,刚成立不久的地质部的部长李四光应召来到了中南海。正在筹划新中国工业化大局的中共领导人紧皱眉头面对着缺石油这个卡脖子的“瓶颈”。毛泽东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吃饭对人体那么重要,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么!”朱德说:“石油重要啊!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个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没有油就开不动啊!”从历史上看,二十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专家率领一个钻井队,在中国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毫无收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某教授以“海相地层生油理论”为依据,写论文称中国大地多为陆相地层,不存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矿藏,由此得出“中国贫油”的结论,国内地质界一些学者随声附和,似乎这已成为定论。如果真是如此,中国就不得不考虑人造石油。可是人造石油不仅提炼技术复杂,成本也高得惊人,除非万不得已,是不能走这条路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