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体会性解读
60年前,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他在社会主义时期理论的巅峰之作。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新课题的创造性回答,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这部历史性的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就其历史背景、主要论点和当代价值,作一体会性解读。
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1956年,我国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国际上,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的波匈事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以尖锐的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也出现少数工人罢工和青年学生请愿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全国约有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请愿;一些农村也发生闹退社、闹缺粮的事件。知识分子对时局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也提出了不少尖锐的意见。这就向人们提出:究竟如何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关系到如何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作过某些原则性论述,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深邃的洞察力。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科学地考察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问题,第一次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思想。他敏锐地预见到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各方面还不可避免地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并且具体指出在这个阶段还存在着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以及分配问题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里虽然还主要是从分配领域作的探讨,但指出这些差别,实际上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是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的。应该说,经典作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还没有提到他们面前,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1](P106)而不可能作出全面的和具体的描述。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根据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斗争的实践经验,在他的许多论述中,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矛盾。他具体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兼有两种经济结构的特点;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继续存在及其特点;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及其处理办法,等等。他在读布哈林写的《过渡时期经济》一书时,曾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重要思想。应该特别指出,这时列宁已预见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将发生变化。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除了原来意义的即各阶级之间斗争的政治以外,还有“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2](P370)这显然是十分深刻并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列宁的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是大大地前进了。但由于列宁辞世过早,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实践,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地和系统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斯大林还比较多地讲到苏联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包括已经大量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但他这时所讲的矛盾,主要是指过渡时期存在着的社会矛盾。他没有回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是否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问题,因而远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科学理论。而当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以后的一个长时期中,斯大林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完全适合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书中,才开始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要领导者经常注意发现和克服矛盾,并认为如果注意不够,搞不好的话还可能发生冲突。但是,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所以毛泽东说,列宁是“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斯大林“不承认”,“直到死前才在理论上承认,但实际做又是一回事”。[3](P403)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