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领导智慧的精髓:抓主动权

2021-06-07 1650 0
作者: 张永杰 来源: 红歌会网

  掌握千秋文挥斥,胸怀万韬论浮沉。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是200多个政治党派之一,只有50多名党员,绝大部分是“秀才”,两手空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强敌林立,险象环生,始终处于弱势、劣势地位,但为什么最终能够战胜强敌?为什么能够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夺取胜利?就是因为有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靠的就是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智慧。他的文韬武略好像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他那里似乎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攻克不下的难关。毛泽东主席无与伦比的领导智慧已被历史所证明。他的领袖才华和领导智慧,不仅折服了跟随他的一大批时代风云人物,也折服了世界上众多的政治家——包括敌视他的对手。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领悟和汲取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智慧,对推进我们的事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毛泽东主席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殚精竭虑。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在他之前,有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处于党的最高领导层,但都未能成功。论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后来处于领导地位的毛泽东主席遇到的形势更为险恶,斗争更为激烈,矛盾更为复杂。但毛泽东主席凭借精妙的领导智慧,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在他实施领导过程中,他的领导智慧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在革命力量处于弱势、劣势的背景下,紧紧扭住“变被动为主动”这根线,努力争取主动权。所以说,毛主席的领导智慧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就是四个字:抓主动权。对此,可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理解。

  战略层面的主动权

  战略事关全局,事关方向。战略上被动,必然丧失自主空间,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完全受制于人。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智慧中,最为重视战略问题,在处于弱势、劣势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我们从战略层次的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看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抓主动权的。

  对外方面,毛泽东区分“敌”与“友”。就战略而言,就是尽可能缩小打击面,扩大同盟军(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就是由此而来),以争取道义上的主动权。

  关于对敌斗争的主动权。我们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其实,当时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有马列主义理论,还“送来”了开展革命运动方式的“城市中心论”。俄国十月革命攻打冬宫的“一声炮响”,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这种“从城市到农村”的经验,及其后来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加上爆发于武昌城头的辛亥革命起义,一举推翻满清王朝等,这种“以城市为革命中心”的观念,对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思想影响至深,数年时间里醉心于攻打城市。在屡次“以城市为革命中心”的起义失败后,可以说毛泽东是最早警醒其存在问题的。他认为城市反动统治力量过于强大,依靠弱小的革命力量去攻打城市,无异于拿鸡蛋碰石头,陷革命于被动。为此,秋收起义后,他果断地将起义队伍转向井冈山——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认定星星之火必然催生燎原之势,由此吸引了南昌、平江等数支起义失败后的队伍,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另辟蹊径地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的探索。这条道路的开辟,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从战略上的被动变为主动。抗战胜利后到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蒋介石集团的一系列诡计和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以谈对谈、以打对打”、“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不在一城一地得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全面开展战略反攻”、“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一系列策略,牢牢掌握了武装斗争的主动权。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极为艰难的抉择中,毛泽东主席还是从争取新中国未来建设的主动权出发,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为新中国赢得了长期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