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的这个基本工作方法,是常用常新的传家宝!

2021-06-05
作者: 雷少逸 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

  1

  1919年3月17日,一艘名叫“因幡丸”的轮船从上海启程远赴大洋彼岸。

  这艘船上载着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第一批学生。

  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欣喜之中满载着对这个陌生而又向往国度的憧憬。

  彼时,山河破碎,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呐喊。

  简单学习西方工业技术的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

  维新派人士倡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亦不能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中国的出路好像被厚厚的雾霾笼罩,众多仁人志士百般寻找,却看不到光明在何方。

  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抱着“革新和追求进步”的强烈愿望成立了新民学会。

  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又该如何拯救中国?毛泽东主张做“大规模的自由研究”,向世界去求学问,继而救民众于水火。

  当时,在蔡元培等人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的号召响遍全国。广大青年想学有所成,继而通过实业、教育、科学等方式救国,改变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认为这是一次走出国门认识世界的大好机会。

  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不仅可以了解欧洲工人运动的情况,也可以间接学习到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新思潮。

  一时间,赴法勤工俭学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热潮。大批有志青年漂洋过海远赴异邦,努力探寻振兴中华之路。这些学子中就有跟毛泽东志同道合的蔡和森,还有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人。

  他们在法国淬炼思想,开阔眼界,逐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湖南青年能够留法勤工俭学,从1918年到1920年,毛泽东积极奔走。

  他起草了勤工俭学具体实施方案、与相关方面协调、筹措留学费用、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进入留学预备学校学习。

  然而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理想的毛泽东自己却并未走出国门。

  是毛泽东自己不想出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他也有到世界各地去考察的强烈愿望。那又是什么原因阻挡了他的出国计划?

  从他的话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

  “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