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是如何应对人生迷茫期的?

2022-09-16 2004 0
作者: 刘景略 来源: 文师堂公众号

  1

  1918年6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结束了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伟人是从来不迷茫的。他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对自己的人生早已了然于胸。

  毕业后毛主席应该目标明确,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其实不然,就像当今的毕业生一样,青年毛泽东也没有上帝视角,他也不能提前知晓人生剧本。

  他同样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也需要探索尝试,他同样也会考虑物质生存问题。

  1918年7月,他与好友蔡和森在书信交流中提出当下最重要的是“才、财、学”三事。两人最终讨论的结论是:

  “究竟我们现所最急者,是财字;而才次之;而学则无所不有,无时不可以自致。然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

  这段论述很有深度,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很多人把挣钱作为人生第一等事,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围绕一个“财”字展开。

  这是舍本逐末了。

  挣钱的本质是资源的置换。

  你可以用金钱换金钱(如金融资本家),可以出卖劳动用体力换金钱(如蓝领工人),也可以用智力技术换金钱(如技术人员),甚至可以用运气、侥幸来换金钱(如赌博)。

  置换金钱的前提是,你必须有金钱、人脉、体力、才学、甚至运气等资源。没有资源,你拿什么去置换?哪怕中彩票,你也需要中彩票的运气!

  所以,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获取并积累充足的资源。这也就是“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通过修学积累才华,用才华置换金钱。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因此,从重要性的层面排序,修学第一,才华次之,金钱最后。

  但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身无分文,先要填饱肚子。至于修学增长才干,那是长期任务。

  所以,从紧迫性的层面排序,则是金钱第一,才华次之,修学是最后。

  这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矛盾,是青年人必须解决的矛盾之一。

  另外,不仅仅是金钱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定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具体工作问题……

  这些交织的复杂矛盾在毕业时突然涌入,压到年轻人稚嫩的肩膀上。很多人扛不住,就陷入迷茫焦虑之中了。

  这是正常的现象。

  一般来讲,人的一生有两次重大的调整期。一次是青年危机期,一次是中年危机期。

  中年危机我们都很熟悉,是指人到四十岁左右进入的人生瓶颈期。此时上有老下有小,重担压身,在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领域面对各种关卡和危机的时期。

  而“青年危机期”,又称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在“寻路”过程中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迷茫彷徨,思想上的内耗混乱,物质上的缺少匮乏,精神的颓废迷乱的人生时期。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