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方法
【编者按】在认真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制定政策举措和战略策略,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并行之有效的重要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精髓要义,简而言之,也就是“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全面抗战时期,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政策举措和战略策略也就需要不断调整。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一直注意遵循并坚持运用这一方法,对于指导全党分析和把握形势变化,推动抗战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研读本文,重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筹帷幄、统揽全局,领导全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各项工作,当有裨益。
抗战时期毛泽东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方法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
高长武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学术界已经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多着眼于阐述和评价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历史意义,缺少从工作和决策方法的角度进行解读的深入研究。通过结合历史文献和具体历史背景,全面梳理抗战时期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会发现毛泽东制定国际战略时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方法: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
所谓“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就是在制定战略、策略时,需要首先对局势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再据此确定战略、策略。这实际上阐明了“局”与“略”的前后因果关系,也指明了制订战略、策略所应遵循的一条重要方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国际战略的制定显然就应该围绕这一主要任务来制定。正如毛泽东所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战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抗战时期中共国际战略的目标是再清晰不过了,但是,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国际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实际上,整个抗战时期,毛泽东熟练运用“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这一方法,及时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国际战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国际战略的调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到1938年中期
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5年策划所谓“华北自治”,再到1937年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加深对中国的侵略,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和政治局势,也影响了整个远东地区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