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历史主动何自来——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方法论指向
【内容提要】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汇聚累积,其中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堪称典范。该文所揭示的内在理路显示,正确认识形势,提升主体自觉,发扬自觉能动,注重科学预见,是发扬历史主动的重要方法论。历史主动精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和独特标签,也是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迎难而上奋勇前行的制胜法宝。《论持久战》一文也清晰表明,历史主动精神终归是一种实践精神。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须臾不可分割。一切盲动和主观随意,绝不符合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要义。新时代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一点一滴的实际精神,这也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应有指向。
近年来,“历史主动精神”成为理论界探讨的一个标识性概念,学者们就如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出诸多真知灼见。事实上,历史主动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的重要战略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从登上政治舞台那一刻起,“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且深刻地阐释了历史主动精神何以成为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其中《论持久战》就是阐释如何把握历史主动的光辉著作。该文虽是讨论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但处处凸显着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经典指南。从历史主动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经典著作,对我们在新时代发扬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正确认识形势,克服盲动,把握历史主动
形势是事物发展的趋向、状况和态势。正所谓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乘势而起,能否正确认识把握形势,直接关系着能否正确把握历史主动。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开篇即从如何认识抗战形势谈起,并对两种片面的形势观进行分析,并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全面抗战爆发后,如何判断形势和战局走向,中国能否最终战胜日本,如若战胜应该采取何种战略战术,这些疑惑广泛存在。有人认为形势悲观,中国经济和武器装备落后,如战必败再战必亡。这种悲观情绪在上层弥漫,即使普通民众也认为“中国打不胜,会亡”。相反,有人则认为形势乐观。在他们看来,中国只要打几个像台儿庄那样的战役,抗战就能获胜。战场上短暂的胜利迷惑了一些人对形势的判断,以致抗战初期就有人提出可以打“准决战”,认为日军在此时已处于“最后挣扎”,即将接受“末日审判”。形势如此乐观,日军不会继续进攻,抗日力量也无需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应再扩大,这种情形在党内也曾出现。有人认为,红军只要与国民党作战,就可以消灭国民党成建制整个师的力量,日军没什么了不起,可以“搞大兵团作战”。这些认识并不符合实际形势,是对形势的误判。这种错误倾向的主要原因就是从主观的和片面的角度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