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背叛——邓中夏与吴汝明

2019-06-16 4465 0
作者: 冯资荣 来源: 红歌会网

  1925年1月17日,《中国青年》第62期出版了。在这一期的“文学革命”栏目里,刊载了8首短诗,题为《烈火集(上)》。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的邓中夏亲自为之作序。序云:

  “《烈火集》分上下两卷,上卷是短诗,下卷是长诗,是我的朋友吴雨铭君在保定狱中作的。吴君于前年‘二七’之役入狱,于去年政变后出狱,屈指已是一年十个月,在先押在曹锟的陆军执法处,颈上系一条五斤重的锁链,冷天冰人,热天烫人,手铐脚镣,更不用说。后移押检察厅,算是将颈链去掉,能够偷偷的在短凳上读书写字。此集便是那时所作。兹将上卷先行发表在此,我们从这些诗中可以想见吴君虽在极困苦颠连的境况中,仍不稍减杀他平日奋斗的精神。中夏谨识”。

  此后,《中国青年》又连载二期。《烈火集》的作者,就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特派员、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吴汝明。

  吴汝明(1899-1960),字慎恭,又名吴雨铭,湖南长沙人,曾先后用王玉升、吴志忠、吴执中、吴敏、吴汝敏、吴汝铭、吴禹铭、吴雨溟、潘慰民等化名从事地下工作。18岁那年,吴汝明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加入了“辅仁学社”,“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结交了罗章龙、李梅羹、周长宪等人。五四运动发生半个月后,他在长沙楚怡小学见到了从北京来的北京学联代表邓中夏,聆听了邓中夏介绍北京五四运动的情况。他为五四运动中北京学子“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的壮举叫好,决心到北京去求学。于是,他随邓中夏北上,并在邓中夏的帮助下,进入北大做了旁听生。不久他就加入了邓中夏发起组织的“曦园”。由于他在“曦园”重活脏活抢着干,追求新思想、热爱新文化,深得邓中夏的喜爱。

  翌年,吴汝明考入北京大学法科经济系,受《新青年》的影响和李大钊先生的指点,他与邓中夏筹备组织北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为十九个发起人之一。但不知为何,当邓中夏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却在门外徘徊,直到1921年11月才加入。据《北京大学日刊》记载,他加入该团后,一共只讲演了两次,一次在1921年11月21日,讲演《什么是资本》,另一次是12月18日,讲演《阶级制度的破坏》。

  1921年1月,北京党组织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即将开学,急需教师,邓中夏推荐了吴汝明。吴汝明欣然受命,不辞辛劳。他每周六晚坐车到长辛店,翌日到劳动补习学校上课,周一早乘车回北大听课。他的报酬是由京汉铁路局发给长期通行京、长路段的免费车票,另付生活费七点五元。在劳动补习学校,他白天为工人子弟上课,晚上为工人上课。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自愿放弃北大的学业,做了住校的教师,不久就担任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校长。他给工人讲授国文、科学知识、社会常识。邓中夏有时也来这里讲课,向工人讲述马列主义的基本道理,启发他们朴素的的阶级觉悟。邓中夏教工人识字,就把“工人”两字迭在一起成为“天”,邓中夏对工人们说:“咱们工人连在一起,就是天。工人顶天立地,伟大的很,将来工人要坐天下”,形象地向工人讲解联合就是力量的浅显道理。吴汝明也学着邓中夏的讲法,用一张纸一戳就破,一叠纸就戳不破了;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就折不断了,用这些生动的比方,来说明工人阶级必须团结起来才有出头之日。有时晚了没车回北京了,吴汝明就把自己的铺让给邓中夏睡,自己睡在教室的板凳上。邓中夏不干,于是两人抵足而眠,聊马克思学说,聊工人的觉悟,聊新诗,聊家乡,有时会一直聊到天明,邓中夏才匆匆赶车回北大。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