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浩大工程 谱奉献赞歌——林敏捷先生

2020-05-16
作者: 今日华人出版社 来源: 今日华人CLUB

  林敏捷先生简介

  林敏捷先生,原尚峰有限公司董事长,原福建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他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设中,在朱赞成先生的领导下,他参与了建造南北堤,围海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引水上山,农改田等工程,改变了城东,为今日城东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谓“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当林敏捷先生告诉笔者他已近八旬的时候,笔者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间似乎特别照顾这位曾在福建泉州城东参与过建造南北堤、围海造田、引水上山的人,舍不得在他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

  在与林敏捷先生的交谈中,他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名字——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林敏捷先生说:“是朱赞成带领城东的干部和劳苦群众,造就了城东的辉煌,朱赞成的名字应刻在城东发展的军功章里,因为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城东民众的心里了。”

  林敏捷先生和朱赞成先生,他们从共和国发展的初期共同走来,他们见证了城东发展史上的点点滴滴,更是领导和参与了城东的建设过程。古老的城东,也见证了他们的付出,一首旧诗将城东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一切重新放映了一遍:“堤中人马喧,堤外百帆悬;车伴堤齐进,船依港速填;土坡万石护,岛陆二堤连;赤胆将堤立,同心海变田。”在勾起前辈们回忆的同时,也让年轻的一代,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赤胆将堤立 同心海变田

  林敏捷先生祖籍福建泉州城东,那是一个依山面海的丘陵地带,水田面积只有5000亩,且大部分为盐碱地,12000亩“三天无雨火烧埔”的旱地,山地60000亩,海水面积50000亩,地质贫乏,水稻产量极低。“这里人们的口粮就是地瓜渣糊。地瓜渣就是用地瓜在被钉子钉得密密麻麻的铁板上磨成浆,经过一层纱布的过滤,把粉状的东西沉淀,剩渣做成地瓜渣饼,晾干后,用大缸储藏起来。”林敏捷先生回忆说,“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口直径24寸的大锅,每次煮上一锅地瓜渣糊糊,吃上两餐,人和猪狗、鸡鸭等家禽家畜吃的都是同一锅里的地瓜渣糊,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口粮,还不够吃,这里的百姓还要到邻近的洛阳镇去买人家用来喂猪的地瓜渣来当口粮,生活已经极其贫困。1975年调任城东的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看到这情形,眼里含着泪水,心淌着血,激动地说:‘不解决农民兄弟的吃饭问题,我们共产党人怎么能对得起这里的老百姓?!’”

  解决城东公社十九个大队、三万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困难甚至超乎了大家的想象,摆在大家眼前的问题,一是如何改善地质酸碱度,二是如何引水蓄水,三是如何扩大耕种面积。每一个“如何”都像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大家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出路,让他们寸步难行。

  林敏捷先生(右)与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先生合影

  “朱赞成作为书记,真正地带头做了很多很多实事。”林敏捷先生感慨地说。此时的林敏捷先生任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他是真正见证并且还参与了朱赞成先生如何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人。

  “朱赞成同志每天穿着人字拖,骑着脚踏车,穿梭在19个大队之间,通过深入调查全社的自然环境,找出了源头。”林敏捷先生回忆说。之后,他们在朱赞成同志的带领下,开始有计划地按规划对全公社耕地进行了全面改造,靠海边的大队,在较能成片的地段,利用冬闲季节,把原来高低不平和坑坑洼洼的地方全填平。通过裁弯取直,规划成1.5亩一块的机耕田。整片地中间开排盐排洪渠,再均匀地排上了石砌的灌水渠,田间道路和防风林带,建起了电灌站,实现了田间道路化、绿林化、电气化和灌溉自流化,使全社近5000亩的盐碱地由3-400斤单产一下子增加到7-800斤。事实教育和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走集体化道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和科学种田的觉悟。实践中也见证了朱赞成同志独有的领导才干和他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革命精神。”

  林敏捷先生在时任泉州市丰泽区区委常委杨继志等领导来东莞工厂参观考察时向其讲解情况

  林敏捷先生进一步介绍说:“在靠海大队改造盐碱地的同时,朱赞成同志又把靠山的大队的注意力集中到‘三天无雨火烧埔’完全靠天吃饭的12000亩的旱地上。解决旱地的根本就是引水和平整土地。1967年初,开始从公社南端的瑞峰岭下建起三级大电灌站,再建起了直达公社西北边的塘西大队的全长8.2公里的高架引水渠。水渠环山而建,全程几十个大小天桥中,在长达100多米,高14米的后路天桥的建设中,更加体现了城东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当年的泉州晚报曾有‘一桥飞架南北’的赞誉。水的问题解决了,更大的工程是对地的平整。每块地要把可供种植的好土壤先移到一边,把地底下的红泥挖平和围埂,再把好泥铺上,然后灌水耙平。经过几个冬闲季节的奋战,全社80%(近万亩)的旱地都改成了水田。不仅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也跟了上来,人们想在这些地上种啥就种啥,靠天吃饭的历史局面被彻底地改变了”。

  然而,以上的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有农民的吃饭问题。与朱书记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愿望与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他们决定苦心奋战,围海造田。经过五处小围垦,获得了近2000多亩的实验田,一场浩大的工程在朱赞成、林敏捷、林国连、杨传宗、林华泰、魏文海、魏松菇、林祖运等全体党委委员及各大队党支部书记等的带领下,并委任林敏捷先生为南北堤围垦总指挥,工程于1973年8月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林敏捷先生与家人合影

  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财力、物力、科技上的匮乏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增加了这个工程的难度。而且只是一个公社的人力和财力。7000多亩的面积,长达3.35公里的海堤岸,加上还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冲击以及海底不断沉陷的各种外在环境制约,但这样浩大的工程却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靠着农民喝着地瓜渣糊,大队记给工分,用锄头、板车等工具,一点一点地被建造出来了,这更加体现了集体经济中农民兄弟战天斗地,创造历史的无比动力。

  “每天早上,朱赞成书记几乎都是最先起来参加劳动的一个,虽然患有脚疾,但是每一次劳动从不落下。在南堤合拢的紧要关头,朱书记第一个带头跳进合拢口,与百多名党团员筑起了人墙,创造了全省合拢一次成功的事迹。”林敏捷先生说,“领导如此,大家自然也是如此。”正是在书记的领导和榜样下,大家齐心协力,才创造了奇迹。这个围海造田工程是泉州市建国以来最浩大的工程,历经30多年的海潮冲击和大山洪的考验,而依旧不动声色。

  林敏捷先生(左)与合作夥伴邱允恭先生合影留念

  以上三大工程的建设和全社19个大队通水、通电、通路,还有队队都建电灌站和全社近30公里的分灌渠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那个年代里,全靠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我们再看看朱赞成同志是怎样因地制宜,超前、开拓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方面是城东公社人口多,土地少,劳动力剩余,因此出现了到处飞的‘老鼠工’,直接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如何解决这难题?朱书记眼光独到,把这些剩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发放建筑队的执照,派党员做队长,派会计管理财务,建筑队员劳动所得的70%归集体所有,记给工分,30%发给工资,农民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工挣钱,生产队有现钱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在家务农的农民工分值也因此提高了,真可谓一举两得”。林敏捷先生回忆道:“朱赞成同志一心想改变百姓的生活现实,所以大胆地实施他的超前改革举措和创新思想,不怕有悖于现行规则,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

  “另一方面,他又在公社里办起了农械厂、塑料厂、造纸厂等十来个企业,近千人来自各大队的技术工和知青,年产值近500万元,并实施了改革策略,他将工人的工资与产量联繋到了一起,超产部分的30%作为奖励,节约的原材料按购入价的40%折价分给工人,既巩固了集体经济,也符合老百姓的意愿。还有公社成立企业办公室,各大队按出工人数供应口粮,企业办按企业盈利部分以及各大队的水利工程量和出工人数等比例提交公社党委批凖,划款资助各生产大队的农田水利建设。”林敏捷先生说。这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给城东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

  以上三大工程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改变了几百年以来吃地瓜渣糊的习惯,还将大部分统销队变成了统购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北堤圆了岛陆通行梦,南堤实现了围海造田志,城东公社19个大队的生产和群众生活上遇到的通水、通电、通路问题全部解决,更为今天辉煌的城东创造了条件,铺好了路。

  北渠城东段霞美邨抽水机站管道

  而谁又能忘记这些工程全部都是在那动荡的文革中完成的?还要排除走资派的干扰。回忆过往,林敏捷先生满怀感慨:“当时,虽然有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但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在那艰难的环境下,朱书记凡事吃苦在前,劳动在前,危险关头在前,艰苦清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大多数干部群众,为了人民的利益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以达到解决城东百姓吃饭问题的夙愿。他不贪图个人生活的安逸与稳定,不顾少数人的冷嘲热讽,始终以人民大众利益为重,冒风险,顶压力。当时,如果用一个冬闲的时间还平整不了400亩盐碱地的话,就极有可能赶不上春季插秧的危险,上面有人说:‘朱赞成,如果耽误了时间,春季插不了秧,就割你的头。’又如在坚持北堤的围垦时不仅受点名批评,还要受在火缐上调离城东的处罚。即便是面对这些质疑与压力,他都顶住了,并用满腔毅力与魄力去完成了在很多人眼里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真是我们党的财富。北堤的胜利合拢,还得到泉州市民由东街口至南门兜,用锦旗海庆赞‘愚公移山’和点名批评当时的泉州市领导‘智叟不智’,这也说明了只要是为人民做事,是非自有公论。”

  今日的城东海堤内建设,已成为了泉州市新城区城东片区的主要建设,土地价值已过数百亿元,各式交通道路迅速分布其间,福建省农民运动体育馆、泉州第一医院、泉州第五中学以及国内外大型工厂、企事业、大型居住新区都在其中,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辉煌的背后,是先辈们的血汗和艰辛。林敏捷先生感慨:“作为城东党委书记的朱赞成,功不可没。”

  “有生之年,一定要为这个被错杀的领导喊冤!”

  无奈,天意弄人,在那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做了十年党委书记的朱赞成先生未能幸免于难,含冤离世。每每回忆起来,林敏捷先生心中满是愤慨,满是心痛,满是遗憾。

  林敏捷先生说:“1984年8月,福建省晋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中为城东案中大部分在文革中获罪的人平反了,但是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只改为错杀。判决书上写:‘鉴于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不予定罪’,‘原审以反革命打砸抢罪处刑不当’。这应完全适应于对城东‘反革命打砸抢’全案的平反,朱赞成同志也应在此改判中予以平反,恢复原来的政治面貌。但是,当年那种草菅人命的作风难道不应当被纠正吗?有生之年,我一定要为这个被错杀的领导喊冤!”

  原城东公社围海之南堤排洪闸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而林敏捷先生已是古稀老人,但是为了给这位曾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书记,不仅是为他的好领导,更是他的伙伴、挚友喊冤,几十年来,他都未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时至今日,他仍在努力着,他一直在为朱赞成同志说良心话、公道话。从林敏捷先生身上,笔者看到了他对良心道德的坚持,看到了他对战友情谊的执着,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让林敏捷先生欣慰的是:朱赞成书记为城东百姓所做的一切,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当年南北堤建造、围海造田、引水上山和农改田等工程,被誉为“利在当代,功垂千秋”之作。

  当笔者听着那过去的故事的时候,心中总是会涌动出一阵阵的感动,这份感动源自于我们对先辈们付出的崇高敬意。

  认真将业立,做人诚为先

  林敏捷先生出生在战争纷飞的年代,战争给了他太多的艰难和挑战,让他过早地承担起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他的父母在两场战争中双亡,少年时的林敏捷,在没有父爱母爱的呵护下,独自成长着,六岁的他甚至曾沦为乞丐,之后,又被卖给别人做儿子。艰苦的环境下,让林敏捷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后来,林敏捷先生加入了共产党,并靠着勤劳、肯干、踏实的工作作风与个性品质成为了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5年,年近三十的林敏捷先生来到了香港。“初到香港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林敏捷先生说,“然而,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凡事没有‘认真’解决不了的,我们国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数据就是用算盘计算出来的。”就是这样的认真,激励着他不断成长;就是这样的认真,让他在零的基础上在第二年就办起了工厂。林敏捷先生吃在工厂,睡在工厂,从接单到搬运,再到车间管理,流水线生产,全是他一个人在操作,林敏捷先生打趣地说:“这就是一脚踢。”从“一脚踢”开始,林敏捷先生一步步将工厂扩展为近二千人的规模,加工知名品牌CK内裤,从采棉织造漂染和成衣加工,每一个步骤,都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勇敢,他的诚实,他的勤奋,为他赢来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与友人合作开办工厂多年,一直处在非常和谐、愉快的氛围中。

  城东公社法下尾邨抽水站天桥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加之人民币升值,这对专营外销的工厂来说,打击几乎是空前的,那段时间,几乎接不到订单,没有收入。即使如此,林敏捷先生却一直坚持“不裁员”的原则,当工厂从东莞转迁至南京的时候,工人工资和遣散费,他分文不少地送到了工人手中。

  到如今,林敏捷先生已经将公司交给年轻的一代打理,他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公益教育上,他曾先后将两笔50万的资金,分别捐给了其所在村子的庄任小学以及城东中学。只要是能力所及,林敏捷先生从来不遗余力。

  从林敏捷先生身上,笔者看到了先辈们的坚强,在和林敏捷先生的交谈中,笔者也一直被感动着,感动于包括他在内的先辈们在条件越是艰苦的环境下,意志越是坚定,越是能创造奇迹;感动于他和朱赞成先生几十年战友般的情谊;感动于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执着与毅力。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