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苏联电影《政府委员》:向着社会主义迂回前进

2024-11-21 2431 2
作者: 常征 来源: 红歌会网

  “毛主席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成功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也找到了一条类似的通向胜利的迂回道路!”

  作者| 常 征

  编辑|青 山

  01

  —

  新中国成立初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了不少苏联电影。

  这些早期的配音人员,对电影台词的天才口语化翻译,以及带着泥土味的东北口音,使这些同中国距离遥远,文化背景差异甚大的苏联电影,迅速被当时的中国观众,尤其是文化水平很低的农村观众所接受,这很了不起。

图片

  老实说,东影做到这一点,比后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用富有贵族气的、华丽的配音赢得知识分子和市民观众,要困难得多。

  这里顺便说一句,上译那些极为优秀的艺术家,用纯金、珠玉一般的声音,建构了一个关于西方的浪漫迷人、英俊潇洒的乌托邦世界,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对西方的想象——这可能是他们一开始所没有意识到的。

  如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苏联已不复存在,但这些苏联电影,却成为今天的人们用直观的、感性的方式,去观察、触摸、乃至总结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重要资料。

  02

  —

  1939年,列宁格勒制片厂摄制了故事片《政府委员》,讲述了一个关于农业集体化的故事:

  贫农妇女索阔洛娃在革命前受够地主、富农的压迫,出嫁后又常常挨丈夫的打,在家中没有地位。集体农庄成立后,索阔洛娃看到了希望,后来在区委书记的支持下,担任集体农庄主席。索阔洛娃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没有被吓到,在这一过程中,她成长了,农庄变得兴旺发达,她也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在克里姆林宫向来自全苏各地的代表、委员发表演讲,介绍自己的经验。

图片

  苏联农村的集体化运动,是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进行的,这部电影相当于从一个侧面对集体化进行了总结,令我产生了这样两个印象:

  一是,苏联十月革命走的“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即首先在首都彼得格勒发动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然后再派干部、工人下乡,改造农村,包括征粮和集体化。

  这样的路径,一个不利之处是,与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不同,布尔什维克党在农村的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党员,更没有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经过生死考验的老支书、民兵骨干这样的人物。索阔洛娃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几乎在一派懵懂的情况下,因为偶然的机缘,被区委书记提名为集体农庄主席。

  二是,苏联电影艺术家的水平非常高。他们没有拔高索阔洛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富有生活气息的手法,把索阔洛娃的成长,表现得合乎逻辑,真实可信。在索阔洛娃身上,既可看到俄罗斯妇女的传统美德,又展现出了在革命影响下涌现出的新型妇女的优秀品质。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