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镇南发言:永远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诗人
从革命、建设、改革,再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奋斗的新时代,贺敬之风雨兼程的诗人生涯,绵延到现在,将逾百年了。这是特别值得祝贺的!在向百岁诗人祝贺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已获得了一个较长较宽的历史时空,可以较为准确、完整地评价诗人的创作实绩和历史地位。
作为无产阶级坚定而忠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在党和国家文艺事业上的卓越贡献是全面的。他是诗名卓著的诗人,同时也是形成了自己的诗学形态的文艺理论家,又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实际执行者。过去,我比较熟谙的只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望今制奇、独铸伟词,开一代新诗风的创新成果和巨大影响。作为毕生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歌唱的才华横溢的歌手,作为社会主义时代始终不倦地为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描绘瑰奇画卷的画师,贺敬之在创作的盛果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那些诗篇,早已像钻石一样恒定地镶嵌在诗的星空上了。这些华章,主要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间出现的。曾经有论客断言,他和他同时代的“共和国合唱团”的诗人们,唱的已是“过时的老皇历”,行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声其光会喑哑熄灭。但是,谤尘未落,历史进程的迅速推进,却使中国人民又听到了在风烟滚滚中冲腾而起的雄强伟美的歌声——那是我们一辈又一辈那么熟稔地认定了的贺敬之的声音。这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回答“今日的世界”的声音。历史提示我们,贺诗始终在中国人民的文学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存在着。贺诗在人民跨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伟大民族复兴奋斗的新征程中更加鲜明地呈现了强烈的亮色。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有它自己的步伐,不管它的进程归根到底是多么辨证的,辨证法往往还是要等待历史很久。”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当然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辨证法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胜利实现,但在正确判断贺诗的历史价值这件事上,时间老人并没有让我们等待太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步伐,在蹄疾步稳的行进中实现了让世界蓦然回首、照目一新的感觉。在这种惊艳感中,中国的千事万物的面目突然清晰、明白了起来。贺诗这一文化风物的辉光也涤尘而凸现,鲜活如昔了。从大历史的观点看来,贺诗的真实面目及关于它的高下轻重之争的结论,跨进新时代的普通中国人马上很清楚地感觉到了、意识到了。
予生也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开始学写文艺评论,又主要致力于小说领域,于当代诗歌连管窥蠡测都谈不到,对贺诗及其诗学更是素无研究。但是,我是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聆听着《南泥湾》、《七枝花》、《翻身道情》等歌诗,沉浸在《白毛女》的剧诗中长大的,是千千万万贺诗革命诗教的获益者之一。最近,我重温了那些曾激动过我、点燃过我的青春进行曲,感到这是对青年时代精神生活的一次诗情的重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