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诞辰百年】曾镇南发言:魏巍的政论性文艺通讯述略
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魏巍的名字是和他的散文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少年时怎样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背诵这篇散文开头和结尾的那些自然段的情景,那种情感的激荡是我一生中读书所留下的最美好、最难忘的印象之一。
而这篇散文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时,是被当时的总编辑邓拓作为头版头条,放在社论地位发表的。这种破例的大胆安排固然出于一位杰出报人的识力,但作品本身所特有的思想魅力、政论色彩却是这种安排的内在的根据。是的,如果作家仅仅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的那几件感人的事迹,那几个可爱的形象,而没有驱动这些素材奔赴那个燃烧着的思想焦点;如果作家没有敏锐而雄辩地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估量的问题,那么这篇作品是不可能获得那么深广的概括意义的。
在这篇散文的结尾,作家热情地赞美志愿军的普通战士“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人民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然后把一个问题提到了因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斗而享有和平生活、劳动权利的广大人民群众面前: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这种对生活在和平环境中而习焉不察的幸福感的提醒,对人们享有的幸福与普通战士的献身和吃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揭示,实际上是向人们提出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公益相关连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幸福观,是对那种隐隐约约地把所谓“兵”们看得平凡、简单,多少有点忽视他们、鄙视他们的自私偏见的纠正。《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在它内在的政论锋芒引起的震动世俗偏见的力量中实现的。
曾有人引魏巍这一段话用作“幸福的相对性”的注脚,并以此描述自己远离艰苦危厄处境油然而生庆幸感的庸福心态。其实,魏巍的文章提醒普通人要在与战士的对比中意识到自己的幸福,这是请人们不妨延展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想一想遥远的地方的别一些人的战斗、劳动和奉献,也关怀一下为祖国而战的可爱的战士们。罗曼·罗兰说过,文学有“将人提高”的使命。这样的提醒正是为了将人提高一点,稍稍离开一点只顾独自觅食的可怜境界。我想,这样的提醒,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有意义的。这是作家对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的一次提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