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如何做群众工作
彭湃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农民运动先驱,也是做群众工作的典范。在彭湃的领导下,广东首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毛泽东赞誉为“农民运动大王”。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很有创意,给人以启示。
脱下洋装换上粗布衣,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湃哥”。彭湃出身于广东海丰一个工商业者兼大地主家庭,他是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早在1922年,彭湃就在海丰及其附近地区组织农会,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他刚去农村时,穿着白色洋服、戴着白通帽,显得温文尔雅。虽然他很想与农民接触和交谈,可是路上遇见的农民,不是把他当成收捐税的,便是以为是当官的来办什么差事,或是某家有钱人来收账的。农民只是与他客套几句,就赶紧躲开了。彭湃很快意识到自己与农民群众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他脱下洋装,换上粗布衣,头戴斗笠,说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被钟敬文称之为“手工业式”的做法走近农民。农民不明白农会是什么,他就把农会叫“贫人党”。他趁着农忙,自己带着干粮到田间地头,帮农民插秧、拔草、车水,与农民拉家常。经过一段时间,农民们亲切地称呼他“湃哥”,他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感情也越来越深。1922年11月,彭湃在写给同学李春涛的信中说道:“可以慰藉湃的,还是赤山的农民。湃也不愿和现在最有生机的农会及亲切可爱的农民离开了!”瞿秋白1929年在《纪念彭湃》一书中赞扬彭湃说:“他是做群众运动工作的模范,他是真正能深入到群众里面去的同志。”
用生动的方式宣传群众,被称赞为“出色的鼓动家”。当时海陆丰的农民对于生活贫困的问题,普遍认为“这是天命使然”“没有得到好风水”,大都觉得种田交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彭湃把从日本带回来的留声机作为宣传工具,有时拿到十字路口的大榕树底下去播放,有时在晚上农民有空闲的时间带到村子里去播放。留声机对于当时的乡村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东西,吸引了不少农民前来赏听。他就趁机演讲,宣传是农民养活了地主,而不是地主养活了农民的革命道理。彭湃用“耕田亏本”的具体计算,揭示农民痛苦的根源,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导致他们穷苦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主的剥削。当时,许多农民对加入农会犹豫不决。彭湃比喻说,加入农会好比过河,这面河岸是痛苦的,对岸是幸福的,可是个个都怕被河水浸死,都不愿先过……加入农会,即是联合过河,手握手地进行。彭湃还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根据地主压迫农民的事实,创作了《田仔骂田公》等歌谣,教农民们传唱,取得广为流传的宣传教育效果。瞿秋白1932年在《红色海丰》一书中称赞彭湃是“出色的鼓动家、宣传家和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