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的教训:年轻人“坐火箭”,可能有杀身之祸!
1976年11月,小王在接受审查初期,曾经哀叹一声,说了一句:“其实三年前点名点不动老许,我就知道难免有今天的下场。”
事情还要从1972年说起。
1972年9月7日,对小王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坐飞机离开上海,到北京报到。
最初,就连小王自己也闹不清楚调他进京干什么。只知道是来北京学习。学习什么?不得而知。
到了北京,他当了几个月的“旁听生”。
一是读书,读《毛选》、马恩列斯文集、中国古籍;二是开会。七机部的会议,关于河南的会议,关于湖南的会议……一个一个的会,要他去参加。他只是一个列席者而已,只带耳朵,不带嘴巴。坐在那里旁听,如此而已。
1973年初,教员召见小王,问及王的年龄,王说38岁,教员说:“你比我强多了。”
王即称赞“您那时已经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了”。
教员笑道:“不,是山大王,落草为寇,杀富济贫。”
教员对小王问长问短,显得很热情,问他念过几年书,当过几年兵,称赞小王集“工农兵于一身”——当过兵,务过农,做过工。
教员犹如考官一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要小王谈观点,说见解。
“你在北京多看点马列的书,多听听各种会议的意见……”临别时,教员对小王说了这番话。
1973年8月20日,“十大”预备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教员没有到会,而任命小王为“选举准备委员会”主任。
周当天宣布完有关小王任命的决定后,就从主持人席位上谦恭地退了下去,接下来交给小王主持会议。
在场的100多位与会人员当即就明白了主席的意思,这是要培养小王。
紧接着,在“十大”召开前的政治局会议上,教员又委托周传达了要小王担任副主席的提议。
当时,李先念等委员们都没有表态,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更尴尬的是,脾气火爆的老许直接撂下一句话:“副主席一个就可以了。”
8月23日晚,周又主持召开中央党政军直属机关和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
会上,周再次传达和解释了有关教员选调小王到中央工作的思想,想要说服大家“打通思想”、“统一认识”。
而老许还是不服气,期间没忍住,多次插话。
有领导给老许扣帽子,说他是“反对毛主席的意见”。
老许闻言,嗓门一下就提上来了,厉声呵斥:“你有什么了不起。”
场面十分难堪。
1973年8月24日,“十大”开幕,小王被安排坐在主席台上,教员的右侧,而教员的左侧就是周。小王当选。
按照常理,38岁官至正国,这是多大的喜悦,但是谁又能想到,这是杀身之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