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丰——遵义会议上极力反对毛泽东的人
“黄河之滨,集合者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首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催人奋进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当年,它不仅回荡在延安城的上空,也使无数有志爱国的热血青年,经过了在延安的“淬火”,又把它唱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乃至全国。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它的时候,依然感觉是那样的催人奋进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荡气回肠。因为它不仅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更唱出了中华儿女誓死抗战到底的气势和决心,也成为了今天的人们回忆那段峥嵘岁月历史最好的见证。那么,这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呢?他就是出自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凯丰之手。
没有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没有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挚爱,是写不出这样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词的。对于凯丰来说,也许是因为自己对在遵义会议上所犯错误的深刻反省和感悟,才激发他创作出了这篇高昂奋进而感人肺腑的经典作品。
正是这位文采飞扬的宣传部长,的确在长征途中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就是:他不仅对左倾错误指挥给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视而不见,也充耳不闻大多数人强烈要求批判错误指挥,撤换其军事领导权,由毛泽东重新出来领导指挥红军的呼声于不顾,却一味极力的在替李德和博古进行辩解,阻挠中央对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甚至在会上还挖苦讽刺阻挠毛泽东出山,铸下了他一生不该犯的一个大错。凯丰的行为,不但使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不能理解,就是事后连自己都认为是犯下了一个难以原谅的错误。尽管凯丰光明磊落对党忠诚,能够直抒己见,丝毫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且在会上的发言表态并不违反党的组织原则,完全是在行使一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代表的权利,也没有任何的不妥之处。但是,他在正确与错误已经泾渭分明的事实面前,不顾多数人对左倾错误的批判,仍为其进行辩护支持,无疑给犯了错误的人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他的行为毕竟干扰了会议的方向,也在已伤痕累累、非常脆弱且正在恢复健康的党的肌体上又划出了一道新的印痕,埋下了对毛泽东不信任的伏笔。他的发言与会议上多数人发言形成的强烈反差,为中央期望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尽可能地纠错添加了阻力,也为会议之后一段时间毛泽东实施对红军的指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凯丰的行为无疑是错误的。
由于遵义会议在中共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及毛泽东高超政治军事指挥才能的发挥使得红军浴火重生,走出了困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不断地取得胜利,以致在后来的行军途中使凯丰不但逐步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还能直面批评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但他的名字毫无疑问的已经和在遵义会议上受到批判的人联系在了一起,留给他的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