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毛主席一生的交往故事这本书都收录进去啦!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这是1915年夏登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的“征友启示”,年轻的毛泽东用这样的奇思妙想惊愕了一片湖湘学子。
这一次弄了很大动静的征友启示,实际上也就三个半人前来应征,其中两位跟毛泽东有过短暂的相交,但因志趣不同,交往不深,终成陌路。剩下的一个是罗章龙,还有半个是李立三,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李立三虽然跟他见了面,但没有过多交谈就离开了。
这就是青年毛泽东的一段交往的故事,然而这次的经历并没有太多地冲击到他,大概这也是他能成为毛主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吧!
后来的毛主席都跟哪些人有过紧密的来往呢?他跟这些人的来往又都反映了什么呢?这本《毛泽东交往录》为我们揭示这些谜底!一个人的交友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语,“从其交友,知其为人”。所以这本书同样是我们所有想深入了解毛主席的朋友的一块敲门砖!
在这本书里,不乏像他跟李济深、张澜、李鼎铭、宋庆龄这些国民党元老、爱国民主人士的交往故事,还有同冯雪峰、丁等玲文学巨匠,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巨擘的奇趣交谈。特别是当年许多隐而不发的往事,在这本书中都有提及。
像我自己是很喜欢看鲁迅的书的,比如《鲁迅杂文选》,之前就看到过他在文章里面说章士钊是反动派,因为他当教育总长的时候,镇压过学生运动。
直到偶然翻到这本书,才看到毛主席曾亲自问过章含之对父亲有什么看法,章含之将这些记忆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真的是特别宝贵的历史资料呢!
毛泽东又考问我说:“你说行老是剥削阶级,你有什么根据?”我列举了鲁迅文章中对父亲的指责,我说父亲担任过教育总长,镇压过学生运动。所以鲁迅骂他。后来同蒋介石关系也不错,1945年他是代表国民党来同共产党谈判的。
毛泽东听着我数说父亲的历史,很不以为然地摇头制止了我,问道:“你只知道行老(我父亲字行严)做的错事,有些还不见得是错的,譬如他参加国共和谈。我先问你,你知道多少行老革命的事迹,知道多少行老年轻时《苏报》一案是怎么回事?”
我只得老老实实地摇头。此时面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我才忽然意识到除了鲁迅的文章,我对父亲的了解竟如一张白纸。我从未问过、寻过、读过父亲的生平。毛泽东没有让我太难堪,他对我说:“行老青年时代是个反清的激进革命派呢。我们谁都不是天生的马列主义者。他一生走过弯路,但大部分是好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