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自传:毛主席让他明白人的含义
读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常常会生出一种感慨:没有毛主席,没有毛主席领导人民创建的新中国,溥仪可能一生都不会知道人的含义。
爱新觉罗.溥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王爷,但因为清朝朝廷的闭关锁国、统治者自私无能,整个清朝已经从盛而衰,到了无力挽救的地步,溥仪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不到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下一任清朝皇帝,也成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统治者”。
莫名其妙的童年:登基、退位、小朝廷
登基大典上,溥仪面对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大哭不止,不到三岁的孩子只想要回家,而作为“摄政王”的溥仪父亲,只好紧紧地扶着孩子,一边哄一边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文武百官都对王爷说的“快完了”心存不满,但所有人都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清朝真的“快完了”。
溥仪登基之前,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多年,在她掌控下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最后都死在了她手里,整个朝廷混乱不堪。
溥仪登基的时候,慈禧太后虽然不在了,但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非常严重。
当时的清朝,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非常多,而且朝廷根本无力抵抗,暴风雨如此强烈,又岂是换一个新的皇帝就能够改变的呢?
溥仪做皇帝的日子还没到三年,就被莫名其妙地退了位,接着,又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邻居,受到清室优待,成了“小朝廷”的帝王。
什么是“小朝廷”呢?
其实就是袁世凯为溥仪划定了自由活动的范围:紫禁城里从乾清门以北到神武门,就是溥仪的“小朝廷”。
虽然不再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溥仪仍旧是“小朝廷”里的帝王,仍旧过着唯我独尊、养尊处优的帝王生活。
而帝王生活的特殊性,又对他以后的性格、思维、认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浑浑噩噩的少年:荒谬、无聊、欺负人
六岁的溥仪开始读书了,可惜浑浑噩噩的少年只知道贪玩,没有得到足够引导。
他看似读了很多古书,却没有用心过一天;他没学过加减乘除、没学过声光化电,更不知道“外国”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大米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也不知道北京处在中国哪个位置。
而与此同时,身边人对他的恭维、吹捧、无微不至,也给了他一种“天子自与凡人不同”的假象,他觉得自己是天生王者、高人一等,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荒谬的少年时代,伺候他的下人们陪他玩耍、胡闹,还要受他欺负,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别人是和他一样的“人”。
书中提到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