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 “独尊儒术”恰恰遮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因

2021-08-13 1603 1
作者: 楼宇烈 来源: 文化纵横

  【导读】近年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这一处于古今中西之间的大命题,难以一蹴而就,势必需要漫长的历史周期。例如,今天我们很多人对什么是传统文化,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可能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然而,楼宇烈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虽居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却并未独占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也早已失去原始的单纯性,而不断融入不同思想成分。就此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实为一个复数结构,绝不可忽视在其发展过程中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渗透,排斥和融合。其中,儒道两家与儒佛两家的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尤为重要。他认为,自战国中后期直到魏晋,特别是在有“经学时代”之称的两汉时期,儒道的相互融合渐入佳境。以至太史公司马谈不无偏爱地认为,道家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至为完善的学派。楼宇烈: “独尊儒术”恰恰遮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因实际上,西汉儒学意识形态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道学体系的借鉴与融贯。自佛教东传之后,儒佛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逐渐成为思想发展主线。儒佛之间就人伦关系、政教关系以及神学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上千年的争论与融合。唐宋之后,佛学与中华本土文化的融合进入一个高峰,大量新兴教派涌现。实际上,宋明理学的心性之论,即深刻借鉴佛学体系的核心内涵,蔚为大观。由此,中国文人出现了一面尊儒、一面尊佛的特殊思想与表达体系。总体而言,儒释道三教合一,是理解中华传统思想资源不可或缺的价值与义理体系,它或可为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历史视野与理论资源。

  本文原载《文史知识》1986年第8期,原题为《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复数结构

  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三十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被视作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儒家并未独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在其发展进程中,自战国时期起,也早已失去了它的原始单纯性,而不断地融入了其它学派的不同思想成分。汉代独尊的所谓儒术,其实已经是严重地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儒家则渗入了大量的老庄道家思想;隋唐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理论的严重挑战和影响;宋明理学则更是在排斥佛老的同时,大量吸收佛老理论以补充儒学的一种思想体系。可见,当我们说到所谓儒家文化传统时,必须充分注意它所包含的复杂内涵。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