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孩子们
“儿童万岁!”——这不是岛叔在喊口号,而是83年前毛泽东主席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亲笔题词。
趁着今天儿童节,岛叔讲讲这段往事。
(图源:《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集萃》)
一
说起延安,很多人会想到宝塔山、延河水,想到杨家岭、枣园。但其实,不少游客到延安还会去看一部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
1938年成立的延安保育院,全名叫“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前身是1937年3月成立的“延安托儿所”,建立时定的目标是收容500名儿童。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所保育院呢?
那时,全面抗战爆发。在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下,无数儿童饱受战争摧残。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共同拯救战区难童;之后,中共又筹备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在边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今天的儿童负有未来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
延安保育院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收容烈士遗孤、前线将士和革命干部子女。抗战爆发后,又抢救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童。
保育院的孩子中,有刘志丹、方志敏、谢子长、彭湃、毛泽民、黄公略、蔡和森等烈士的骨肉,有的孩子出生于国民党监狱,辗转来到延安;有些孩子的名字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张抗战、韩抗战、马抗战,甚至还有杜卢沟桥、徐九一八、马九一八……
但无论家乡何处、出身如何,在延安保育院,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延安娃。
(图源:《陕甘宁边区画卷》)
二
1940年出生的杨罗平,名字取自延安罗家坪。其父杨伯华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至延安后,认识了女红军吕清云,婚后生下杨罗平。老人回忆,“父母无暇照顾我,我3岁被送进了保育院,5岁时上保育小学”“童年都在这儿度过”。
那时还有《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老人隐约记得歌词是“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打倒它!……”
保育院成立一周年时,已累计接收东北、华北、华东、华南敌后难童300多名,后来发展到乳儿部、婴儿部、幼稚部、小学部的细分建制。
小学部那些稍微年长些的孩子,开饭时都要默念《吃饭歌》和《保小校歌》。后者的歌词,清楚地写出保育院的宗旨——
“我们是边区的小朋友,我们是抗日的后备军。今天我们在战斗中学习,明天为祖国出力。为了自由,为了解放,我们要努力!努力!加紧锻炼,勤奋地学习。我们要记住:现在是边区的小学生,将来是中华的主人。同学们亲爱团结地携起手来,新社会等待我们去建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