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死活干不成的土地革命,为什么最后毛泽东却干成了?
1
只要提到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革命胜利,就一定绕不开一个最最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土地革命。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就说过: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毛选第二卷,<共产党人发刊词>》
但是这三点都是从组织策略、行动方针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其实我们只需要稍微研究一下党史就知道,这三大法宝全都是构建在土地革命这个基础之上的。
没有通过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问题,那你就没有自己的基本盘,连基本盘都没有,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也就失去了中流砥柱,只能变成空中楼阁。
那么可能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土地革命有那么巨大的作用,难道当时就只有共产党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吗?
我们都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革命,是以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上颁布《井冈山土地法》,领导井冈山的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作为开端的。
但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的认识,却比这个时间要早得多了。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就已经有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并且为此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过土地改革的方案。
到了后来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的时期,其实他也很早就认识到了土地革命的意义。
1902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与章太炎讨论土地问题,即主张“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这已经和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思想非常相似了,而这一年的毛泽东才9岁,正在韶山南岸下屋场的私塾里读《三字经》。
到了1912年,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会晤,更是明确提出:“欲求解决农民自身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
尽管因为受到阶级属性和历史阶段的局限,孙中山生前并没有寻找到真正可以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途径。
但是在他去世以后,国民党却在这一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法,即“二五减租”法。
这个“二五减租”是在1926年十月的一次国民党中央联席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还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因此当时那个大会上,毛泽东和吴玉章等共产党员都有参加,这个“二五减租”是大家一致讨论之后通过的。
这个方案具体是怎么操作呢?
计划是这样的:从佃户租种地主土地中所产的粮食总量里,先预留二成五归佃户所有,剩余七成五由佃户和地主平分。
也就是说,我们假设一个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里,一共产了100担稻谷,那么佃户可以首先预留25担,然后剩余的75担再和地主平分,那么这样一来,实际上佃户就可以获得62.5担稻谷,而地主则可以获得37.5担的地租。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