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毛泽东的人口观——人民为本,既非“负担”也非“红利”

2021-06-08 1430 0
作者: 李建新 来源: “正经沙龙”

1.webp (9).jpg

  【编者按】“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流传四十余年,影响极大。以前说中国穷是因为人口太多,现在又害怕人口下降,孰是孰非?如何理解毛泽东时代的人口思想与人口政策,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的人口实践,是人口问题上绕不过去的争议。全面回顾建国以来的人口变迁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思索未来。

  本文作者李建新,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作者认为,在以往和当代关于人口问题的论争中,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以新老马尔萨斯主义为代表,坚持认为人口增长是导致人类贫困和苦难的根本原因,主张减少人口;第二种是以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为代表,认为人口增长不是问题而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原因,主张做大“馅饼”;第三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认为人类贫困和苦难与其说是人口增长引起的,不如说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毛泽东的“处方”以第三种思想为指导,主张“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使中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教育普及率远超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积极开展以群众路线群众意愿为基础的计划生育。

  本文系《毛泽东时代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一文的第一部分,将分四次刊发。原文载《历史的经验:中国人口发展报告(1949-2018)》一书。

  毛泽东时代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因为无法改变或无法重新选择,但历史是值得反思的,因为人们总是希望吸取经验教训把握现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回顾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年的人口变迁历史,是希望以长远宏大的历史视野,更好地构建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如何回看历史,或许苏轼那首名诗会有启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不同学科角度会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而眼界远近的不同则看到了不同景象。后两句也许是“事后诸葛亮”优势的最好注释,“事后诸葛亮”是后来者走出“山中”能看清全貌的优势。历史是什么?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82)在其《历史是什么?》中这样回答:“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1】对于书写人口历史,“永无休止的对话”也是必然,因为人口现象和人口变迁过程的充分展示为今天学者提供了更多更全的“素材”,这是我们与“过去”不断“对话”的基础,也是后来者的优势。固然对于相同的人口历史已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了,但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甚至可能会有相当的主观成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历史又是主观现在和客观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作为回顾人口历史,与其说是历史人口学,不如说是人口历史学。历史人口学与人口历史学既紧密相关,又有区别。历史人口学主要集中在获取准确的历史人口信息,为人口历史的研究提供基础。人口历史学不仅关注过去人口变动的过程,而且注重与变动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因素。【2】所以本文是一种立足历史人口学的人口历史学视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对准确而全面的人口统计事实为基础,再回到历史的场景中还原历史事件,描述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年人口政策和人口转变的历史。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