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跃飞:领袖成长的起点——读《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
最近,笔者(微信公众号《老蒋真话》)有幸读到了一部研究毛泽东早年学习生活的专著,书名是《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作者是解放军原总参政治部宣传部领导、正师职研究员、大校,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老师。时值建党一百周年,全党、全国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活动,社会上青年人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的热潮持续发展之际,这本专著恰好是应急之需的好教材。这本书不仅史料丰富,叙述生动,可读性极强,更加可贵的是全景式再现了年轻的毛泽东“如何打下可大可久之基,只将全幅功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的奇特历程,深度解读了毛泽东在一师学习生活的追求之奇,阐述了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的历史性、基础性和必然性的深刻道理。这本书是专题研究毛泽东成长特点,发掘早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内在历史逻辑,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俱佳的力作,为在校求学者、学术研究者、事业奋斗者、领导管理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经典样本。
一、该书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该书的主题是聚焦一个从农民家庭走出的年轻人,为何能够成为改天换地的旷世奇才?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该书深度揭示了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的追求之奇。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起点和关键奠基期。从结构看全书为四个部分: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毛主席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正是以此为题,全书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四个方面架构,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当时思想和实践的光辉成果。从内容看,围绕“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和创奇事”四个专题,作者以史料为基础,进行了精准的解读和深刻的分析。
1,立奇志。书中写道:“从学子毛泽东到领袖毛泽东,贯穿始终的是那奇伟之志。”而集中体现毛泽东奇伟之志的,就是1917年8月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这封信,是学子毛泽东成为领袖毛泽东的起点性标志,是一个从平凡到伟大的分水岭。作者将信中毛泽东的观点分为6个“见地”,用了24页的篇幅,进行了细致的、深入浅出的梳理解读。见地1: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心。作者解读道:这是信中令人震撼无比的灵魂,表明了毛泽东的志向:欲动天下。达到目标的韬略,即:先动天下之心。怎样动天下之心?“当具有大本大源。”何谓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大本大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要以大本大源去号召天下。见地2:真欲立志,须得真理。作者认为,这是毛泽东极为独到的立志观。毛泽东说:真立志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先认真研究哲学和伦理学,把从中得到的真理领悟,奉为言行准则,立为前进目标,再选择符合这个目标的事业,尽全力而为之,以力行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一个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见地3:圣人,惟在得一大本。毛泽东的立志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圣贤之人。在毛泽东看来,圣贤与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得到“大本”。如能得到“大本”,思想认识便可通达天地万物。他要将“全幅功夫”去探讨大本大源,这是走向圣贤的必由之路。见地4: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毛泽东主张在全社会普及哲学,使广大群众都成为有觉悟、有智慧、有自己正确主张的人。这也就是后来毛主席说的:“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要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使广大群众变成自觉的战士,依靠他们完成翻天覆地的事业。见地5:要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作者解读道:毛泽东认为,君子和小人都是骨肉同胞,应当尽力拯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开发智慧和才能,提升其道德境界,与他们一起进入“圣域”,实现美好的世界大同。见地6:读书为上,教书办事为下。作者认为,当时毛泽东距离毕业还有不到一年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极为认真,坚持把根本问题想清楚了再干事。总观这封信的内容,作者认为,信中所叙,真可谓至高至深,不同凡响。即使已经跨越了百年时空后再读,仍是那样震撼人心。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