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军长征时期,无线电通讯如何保障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2021-08-13 3051 0
作者: 张文良 来源: 党史博采

  回望红军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军事史,总结红军总是以弱胜强,总是在生死之际力挽狂澜,走向胜利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红军官兵英勇奋战,更重要的在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而领导决策是需要准确无误的情报和信息作参考的,无线电通信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伯承指出:“没有通信联络,就谈不上军队指挥。”周恩来则形象地比喻:“中央委员加电台,等于党中央。”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主要靠文武两条线指挥革命斗争,武的一条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党中央正是依靠电台通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无线电通讯虽然在红军发展早期并不成熟规范,却历经战火磨砺壮大,成为长征胜利的坚强保障。

  一、长征前无线电密码通讯的创立

  早在1928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红军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相继创立以及与共产国际及时联系的需要,党开拓了一门新的通讯技术——密码电报通讯业务。这是我党通讯联络手段的一大进步,我党保密工作的一大突破。最初党中央(在上海)决定由周恩来负责筹建党的密码电报通讯工作,并学习密码编制方法和翻译技术。最早专学密码翻译的有任弼时、邓颖超。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有李强、张沈川、伍云甫、曾三、王子纲。1929年下半年,中央派李强乔装富商到香港建立电台。1930年1月,党中央(在上海)与香港南方局之间第一次无线电密码通报成功。1931年3月,任弼时携带“豪密”(取自“伍豪”的名字,伍豪为周恩来化名)到苏区中央局。1931年9月16日,党中央(在上海)与苏区中央局完成了第一次无线电密码通讯。这次通讯在上海是周恩来、邓颖超翻译,在苏区是任弼时翻译。

  ◆这是我军装备的第一部电台,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当时革命根据地使用的电台,是缴获国民党的。我们自己还不会造,也不容易买到。1930年红3军团攻入长沙,曾缴获敌人9部电台,由于缺乏报务人员,加上行军打仗运输不便,便埋藏于长沙,未加利用。同年底,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战斗和东韶战斗中,均缴获了敌人电台。由于我战士对敌人仇恨,也不了解情况,把这些发报机、马达、充电池、蓄电瓶看成是国民党的象征,把它砸了个粉碎。毛泽东和朱德知道此事后,立即下达指示,凡是缴获的物品,不得破坏,一律上交,对被解放的电台专业人才,要给予优待,量才使用。这个指示在红军中及时得到贯彻。

  1930年底,红军第一次使用电台抄收新闻和侦听国民党军队消息。1931年1月,红军建立了第一支无线电队。7月30日,中央军委(住兴国)和前线总司令部(住建宁)开始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密码通报。此后,红军无线电队扩大为直属中央军委的无线电学校。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